細菌的接合zui早在大腸桿菌中發現,以后在其他菌中也觀察到,主要見于革蘭氏陰性菌。在電鏡下可觀察到細菌間借伸長的性菌毛進行接合。細菌能在接合中作為基因傳遞供體取決于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又稱F因子。細胞
這是zui早發現的一種質粒。F因子編碼在細菌表面產生性菌毛。F因子的特性為可以促進供體菌向受體菌傳遞染色體DNA或質粒。F因子決定編碼的性菌毛可在供體與受體菌間形成交通通連接結構,從而可使兩個雜交細菌間形成胞漿內連接橋。
F因子可以游離存大于胞漿內,也可與細菌染色體整合。如果F因子游離存在于胞漿內,接合時僅F因子DNA可通過胞漿的連接橋進入受體菌。然而F因子轉移的特點為,從一個起始點開始,僅有一條DNA鏈進入受體菌,以后供體、受體菌分別以一條DNA鏈為模板,以滾環式復制另一條互補鏈,形成完整的雙鏈F因子。細胞
這一特性使F因子與其他能通過接合傳遞的細菌質粒一樣,在細菌群體中傳播,類似引起傳染,即原來的F+菌仍為F+,而F-受體菌可變成F+菌。
整體概念是這樣的:F因子若游離與胞質中則為 F+ ,它和 F-進行結合雜交,結果是給、受體各含一個F因子(至于原因就不細說了)均成為F+ ;F因子若結合在給體染色體基因中,則稱做高頻重組菌株Hfr,它和F-進行雜交,結果是給、受體均成為F-。
另外,還有F`(F右上角是一撇)的概念,F`實際上就是攜帶有宿主染色體基因的F因子,F`和F-的雜交與F+和F-雜交的不同處是給體的部分染色體基因隨F`一起轉入受體細胞,并且不需要整合就可表達,實際上是形成一種部分二倍體,此時的受體細胞也就變成了F`。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