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腦中膽堿能神經元直接參與人類運動、學習和記憶.它的胚胎發生和發生機制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點,因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可能會找到治療膽堿能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有效途徑,也將闡明神經元如何發生這個神經科學的基本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確定胚胎發生過程中膽堿能神經元的時空定位、胚胎來源以及如何獲得膽堿能表型的過程。關于膽堿能神經元在端腦的時空定位.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幾個實驗室報道了幾乎一致的研究成果。而對于后兩個問題始終*莫展。
有一天,在翻閱文獻時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U.E.Schambra(1989年)和他的同事在使用乙酰膽堿轉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作為膽堿能神經元標志性蛋白追蹤膽堿能神經元的時空定位時發現,在端腦背側腦室區有許多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細胞表達ChAT。他們對此感到非常驚奇,又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故在論文中仍然把這些細胞看作膽堿能神經元(U.B.Schambra,1989年)。傳統觀點認為:已分化的功能神經元不可能進行有絲分裂。在端腦發育為大腦的過程中,其腦室區的神經上皮細胞分裂之后。分化為成神經細胞便開始遷移,直至目的地才獲得神經元表型。正當這些疑團在腦海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聯想到前不久在Nature雜志中看到一篇令人震撼的研究論文:美國Columbia大學S.CNoctor和他的研究小組為觀察端腦腦室區具有分裂能力的神經上皮細胞產生成神經細胞的過程?將表達綠色熒光蛋白(GFP)的逆轉錄病毒注射到胚胎15、16天大鼠側腦室,24小時后.具有放射狀膠質細胞形態的細胞均表達高水平GFP,并顯示波形蛋白 (Vimeritin)陽性,波形蛋白是放射狀膠質細胞的標志性蛋白。3天后沿皮層板(大腦皮質發育的原基)方向出現放射狀排列的克隆,每個克隆包含2~17個細胞不等,其中含有幾個Ⅲβ神經微管蛋白(TUJl)陽性細胞和通常為一個放射狀膠質細胞。
使用顯微延時攝影(time-lapse images)記錄隨時間變化的克隆.發現已,有GFP的放射狀膠質細胞發生不對稱分裂,并產生成神經細胞,后者沿著產生它的放射狀膠質細胞突起向皮層放射狀遷移,并分化為皮質錐體神經元(Stephen C. Noctor,2001年)。因此,他們得出放射狀膠質細胞不但具有膠質細胞性質而且還有神經干細胞性質,大腦皮層的錐體神經元是由放射狀膠質細胞產生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