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60噸/天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
生化處理工藝
活性污泥法
現階段,廢水生物處理技術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方法就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在人工充氧條件下,對污水和各種微生物群體進行連續混合培養,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實現對廢水的凈化。該工藝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污水處理程度的高低,進水負荷升高時,可通過提高污泥回流比的方法予以解決,但存在對水質、水量變化適應性較低,脫氮除磷效果不理想,易產生污泥膨脹等問題。
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主要是通過依附在某些固體介質表面的微生物對有機污水進行處理。該工藝具有污染負荷高,抗沖擊負荷強,無污泥膨脹等優點。但存在建設投資大,啟動周期長,反應器內生物量較難控制等問題。
生物膜/活性污泥聯合工藝
生物膜/活性污泥聯合工藝,主要是將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污水生物處理技術。這種工藝不但可以實現對高負荷的膜處理工藝進行有效的利用,有效節約占地面積與基建投資,同時還可以通過對活性污泥法的利用來保障出水穩定。但是投資比較大,從綜合角度考慮不是很適用于糖廠的污水處理。
生物膜形成的影響因素
生物膜的形成與載體表面性質(載體表面親水性、表面電荷、表面化學組成和表面粗糙度)、微生物的性質(微生物的種類、培養條件、活性和濃度)及環境因素(PH值、離子強度、水力剪切力、溫度、營養條件及微生物與載體的接觸時間)等因素有關。
60噸/天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載體表面性質
載體表面電荷性、粗糙度、粒徑和載體濃度等直接影響著生物膜在其表面的附著、形成。在正常生長環境下,微生物表面帶有負電荷。如果能通過一定的改良技術,如化學氧化、低溫等離子體處理等可使載體表面帶有正電荷,從而可使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的附著、形成過程更易進行。載體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細菌在其表面附著、固定。
與光滑表面相比,粗糙的載體表面增加了細菌與載體間的有效接觸面積;另一方面載體表面的粗糙部分,如孔洞、裂縫等對已附著的細菌起著屏蔽保護作用,使它們免受水力剪切力的沖刷。
相對于大粒徑載體而言,小粒徑載體之間的相互摩擦小,比表面積大,因而更容易生成生物膜。另外,載體濃度對反應器內生物膜的掛膜也很重要。Wagner在用氣提式反應器處理難降解物廢水時發現,在載體質量濃度很低情況下,即使生物膜厚達295μm,還是不能達到穩定的去除率。但是,在載體濃度為20-30g/L時,即使只有20%的載體上有75μn厚的生物膜,反應器依然能達到穩定的(98%)去除率,COD負荷最高可達58kg/(m3·d)。
懸浮微生物濃度
在給定的系統中,懸浮微生物濃度反映了微生物與載體間的接觸頻度。一般來講,隨著懸浮微生物濃度的增加,微生物與載體間可能接觸的幾率也增加。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在微生物附著過程中存在著一個臨界的懸浮微生物濃度;隨著微生物濃度的增加,微生物借助濃度梯度的運送得到加強。
在臨界值以前,微生物從液相傳送、擴散到載體表面是控制步驟,一旦超過此臨界值,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的附著、固定受到載體有效表面積的限制,不再依賴于懸浮微生物的濃度。但附著固定平衡后,載體表面微生物的量是由微生物及載體表面特性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