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介紹
10t/d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
格柵井主要用于攔截懸浮物和毛發,之后廢水經過沉砂隔油池,少量溶解性的含油廢水沿水平方向緩慢流動,在流動中油上浮至水面,泥砂以及易沉降的無機性顆粒物沉淀在池底,之后廢水在調節池進行水質水量調節,調節池采用上部蓋板的全封閉形式,確保無異味散出。
廢水在調節池通過提升泵提升進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處理方法是一種介于好氧和厭氧處理法之間的方法,和其他工藝組合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該處理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將難降解有機物分解成易降解有機物,同時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成小分子有機物,可以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的生化處理做好準備。
水解酸化池出水進入A/O池,A/O生物脫氮工藝是由缺氧和好氧兩部分反應組成的污水生物處理系統。污水進入缺氧池后,依次經歷缺氧反硝化、好氧去有機物和硝化的階段,流程的特點是前置反硝化,硝化后部分出水回流到反硝化池,以提供硝酸鹽。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將回流混合液中帶入的大量NO3-N和NO2-N還原為N2釋放至空氣中,使廢水中BOD5和TN濃度大幅度下降;在好氧池中,有機物被微生物降解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有機氮被氨化繼而被硝化,使NH3-N濃度顯著下降。伴隨著硝化過程,NO3-N的濃度增加,含NO3-N的混合液由好氧池末端的混合液回流泵回流至缺氧池完成反硝化過程。該階段完成后,好氧池的出水進入二沉池,實現泥水分離,沉淀池的上清液自流進入消毒池,之后經消毒達標排放。
二沉池的沉淀污泥,一部分由污泥泵回流至好氧池前段,另一部分剩余污泥則由污泥泵抽至污泥儲池進行儲存,定期清理外運。
生物膜的形成原理
生物膜的形成過程是微生物吸附、生長、脫落等綜合作用的動態過程。
懸浮于液相中的有機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動并附著在載體表面上;然后,附著在載體上的微生物對有機污染物進行降解,并發生代謝、生長、繁殖等過程,并逐漸在載體的局部區域形成薄的生物膜,這層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又可進一步吸附、分解廢水中有機污染物,直至最后形成一層將載體包裹的成熟的生物膜。
10t/d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微生物在載體上的掛膜可分為微生物吸附和固著生長兩個階段。載體加入水體以后,先進入吸附期。有部分微生物和絲狀物質已經附著在載體表面,附著了較多物質的位置往往是載體的凹處,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此時懸浮液中的微生物大量增長,出現較明顯的一個污泥層。
經過不可逆附著以后,微生物在載體表面獲得一個比較穩定的生長環境,在供氧和底物充足的情況下,吸附在載體上的污泥中的微生物很快就開始生長。
隨著培養馴化時間的增長,在載體表面生長的生物膜也迅速增長,逐漸覆蓋整個載體表面,并開始增厚。但生物膜的生長并不均勻,在載體比較突出的地方,生物膜比較薄,而凹處則會長出相當繁盛的菌落,可見水力剪切對生物膜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在載體表面附著生長的微生物種類也很繁多,除了累枝蟲、鐘蟲外,還可觀察到絲狀菌、球菌、桿菌等,還有一些游泳性的細菌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