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B2.5-125齒輪泵參數
齒輪油泵是一種無側板、三片式結構的低壓齒輪油泵。它沒有徑向力平衡結構和軸向間隙補償裝置,依靠間隙密封原理工作。該產品結構簡單,維護方便,價格低廉。
齒輪泵在安裝靜試時泄露,在使用當中的內轉子為主動輪,外轉子為從動輪。由于內外轉子的齒輪數差一齒,因而在嚙合過程中存在二次嚙合,會形成幾個獨立的封閉包液腔。隨著內外轉子的嚙合旋轉,各包液腔的容積發生不同的變化:當包液腔容積由小變大時,包液腔內產生局部真空,在大氣壓力作用下,液體通過進口管道和泵蓋上的環形槽,進入泵腔開始吸液,當包液腔容積達到zui大時.吸液過程結束;當包液腔內的容積由大變小時.包液腔內的液體就從另一個環形槽壓出,為泵的排液過程。內嚙合在工作過程中,內外轉子繞互相平行的兩軸線作不同速度的同向運轉時,必發生相對運動.此運動使內外轉子間產生不斷變化的空間,因與吸液排液道接通,達到吸排液的目的。
適用于輕度腐蝕性或衛生條件較高同時不含固體顆粒和纖維的介質,溫度不超過280℃,粘度不大于2000cst的潤滑性液體。為適用不同工況,可以設計多種不銹鋼材質的泵產品以適用不同腐蝕性的介質使用。常見不銹鋼主要材質有304、316、316L等不銹鋼材質。所有零部件材質全部通過特殊工藝化學處理,具有*的耐腐蝕性、耐磨性和耐壓性。主要產品有鍛件產品、普通沙鑄產品、精鑄產品和硅溶膠精鑄產品等。外觀精巧、美觀、噪音低、使用壽命長等特點。是化工及腐蝕性設備配套的*產品。CB-B齒輪采用漸開線斜齒輪結構,采用耐腐蝕氟膠骨架油封和聚四氟高溫填料密封組合裝配,密封效果好,耐溫高。特殊工況條件可以采用耐腐蝕機械密封。
的齒輪常見的有直齒、斜齒、人字齒、螺旋齒,齒廓主要有漸開線和圓弧型式。通常小型多采用漸開線直齒輪,高溫常采用變位齒輪,輸送高粘度、高壓聚合物熔體的熔體泵多采用漸開線斜齒輪。齒輪與軸制成一體,其剛性及可靠性高于齒輪與軸單獨制造的。國外低壓的齒輪常采用方形結構,即齒輪的齒寬等于齒頂圓直徑。而高壓場合使用的高粘度的輪齒寬度小于其齒頂圓直徑,這是為了減小齒輪的徑向受壓面積,降低齒輪、軸承的載荷。 不銹鋼是一種新型的輸送液體的機械,具有結構簡單、工作安全可靠、使用維修方便、出液連續均勻、壓力穩定等優點。是液壓系統中應用十分廣泛的動力元件,具有結構簡單、價格便宜、自吸能力強,抗油液污染能力強等優點,但是其zui大的缺陷是壽命過短,達不到設計要求的一半。外嚙合的設計壽命為5000h。但目前一般均達不到此要求。本文就其中幾個主要影響因素加以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1軸承的設計與選用
像其他機械產品一樣,設計也要考慮其壽命原則。為了經濟合理地使用原材料和零配件,提高產品的技術經濟指標,在設計產品時應力求做到大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壽命相等,不應造成產品的大部分零件還遠沒有達到使用壽命,而少數零件已報廢。恰好存在這樣的問題,報廢的大多數情況是因為軸承損壞所至。目前不少不再使用滾針軸承,而改用帶保持架的滾針軸承,這樣雖可使壽命有所提高,但實踐證明,在額定工況下運行不到2000h就因軸承損壞而報廢。為此也有采用滑動軸承的,材料多為錫青銅、粉末冶金、增強尼龍6等,但效果仍不理想,且成本高。目前較為理想的軸承材料sf型復合材料。該材料是以鋼板為基體,燒結銅網為中間層,以塑料(填充四氟乙烯、改性聚甲醛)為摩擦面的潤滑材料。該材料機械強度高、磨擦系數孝噪聲低,可在無油或少油潤滑工況下和較寬的工作溫度范圍內使用。實踐證明,sf材料軸承的使用使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
2端面間隙問題
在使用中常用因內泄漏增加、容積效率下降,壓力下降而報廢。齒輪端面泄漏占總泄漏量的75%~80%。因此,合理的端面間隙至關重要。對于流量為2.5l/min至10l/min的,端面間隙應為0.02~0.04mm,而流量為16l/min到32l/min的,間隙應為0.02~0.05mm,流量大于40l/min的,間隙應為0.02~0.06mm。如果超過上范圍則容積效率低,壓力達不到額定壓力;若間隙太小,運行中因磨損使間隙急劇加大,又使內泄漏增加。
3工藝原因
為保證前、后端蓋之間的合理間隙,齒輪大洋的加工和裝配十分重要。齒輪兩端面與孔軸心線的垂直度誤差不能超過0.01mm,且裝在軸上后,其軸向應處于浮動狀態。為保證裝配后兩軸的相互位置,在加工前后兩軸承孔時,中心距誤差不應超過0.03mm。另外,輸入軸端斷裂也是常見現象。為此必須掌握好軸的熱處理工藝,使其具有一定的強度和硬度,又有較高的抗沖擊韌性,防止其斷裂。
為適應市場需求,我國技術高速、多功能化及控制智能化發展趨勢日益明朗。新發展趨勢將能夠更好的滿足高速生產、降低成本以及不同銜接等要求。
是指依靠密封在一個殼體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齒輪,在相互嚙合過程中所產生的工作空間容積變化來輸送液體的泵。目前在生產中還必須進一步降低廢品率及故障率,提高生產率。因此在必須具備自行診斷和修復功能,智能化趨勢也日益明顯。
生產在向多品種、小批量、多元化及多種切換功能方向發展。目前大多都采用微電腦技術、模塊技術和單元組合形式等來提升的柔軟性和靈活性。而借助工業機器人、微電子、電腦、智能型和圖像傳感技術等技術的發展,自動化發展進程也加快了。今后將能夠對壓力、流量、溫度和振動等多個參數進行監測,還能夠對軸、軸承和密封的狀況進行評估。今后電子調節系統設計、驅動裝置改善和新材料應用成為行業技術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