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功效與作用: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臨床應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屬于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
2:用于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3:用于痰飲咳嗽,痰濕入絡,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具健脾作用,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癥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備注】 茯苓怎樣切片
(1)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對于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癥,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治痰濕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癥,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考證】 茯苓切片設備 茯苓切片過程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干。
2. 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后結一塊也。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3.《本草圖經》:茯苓,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卉,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見之,即于四面丈余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于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
4.《綱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
5.《本經逢原》:茯苓,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出浙中,但白不堅,入藥少力。
6.《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無不推云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處有茯苓也。用鐵條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異,惟以輕重為準。已變盡者為茯苓,變而有木心存者為茯神。往時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來林稀茯苓少,間或得大者,不過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慶茯苓行,而云苓愈少,貴不可言。李時珍、汪讱庵之書,尚不言云苓。云苓之重,當在康熙時。
7.《偽藥條辨》: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潔白為上。
8.《醫學衷中參西錄》:茯苓,若入煎劑,其切作塊者,終日煎之不透,必須切薄片,或搗為末,方能煎透。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