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與人體健康
急、慢性危害
環境污染物在短時間大量進人環境,使得暴露人群在較短時間內出現不良反應、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如在英國多次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美國的洛杉礬、紐約和日本大販、東京發生的光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四日市事件,米糠油多氯聯苯污染事等。事故性廢氣、廢水排放,導致工廠附近生活的居民發生急性中毒(如Cl2、NH3、H2S、HCN中毒)等。如1984年印度博帕爾農藥廠發生的(CH2NCO)泄漏事件。
致癌致畸危害
自1775年英國外科醫生Pott發現英國倫敦煙囪清掃工人陰囊癌的發生與煙塵在陰囊部位沉積有關以來,經過了近百年來的醫學研究與實踐,證實了煤煙中煤焦油的致癌性。化學性致癌物在環境中存在,環境污染與癌癥發生的關系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疾病譜和死因構成的順位有了較明顯的變化。過去以急性傳染病死亡占*,已改變為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死因順序為前三位。腫瘤已逐漸成為危害人群健康的一種常見病。
大氣污染在城市和鄉村有著十分明顯差異,對比城市和鄉村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大氣污染的致癌危害。
*在水中檢測出的有機化學污染物共約2221種,美國環保局從自來水中檢出約765種。其中20種為確證致癌物,26種為可疑致癌物,18種為促癌物和輔癌物、48種為 Ames試驗致突變物。此外,飲水加氯消毒產生的氯化副產物如三鹵代甲烷等具有明顯的致突變性,使得人們對加氯消毒后的飲水致突變/致癌性的危害憂慮有所增加。
其他危害
在地球地質發展過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地殼表面化學元素的不均勻分布。這樣,地球上不同地區的土壤、水體和植物中化學元素種類和含量存在著差異,繼而影響到該地區生活人群對化學元素的攝入量。
自然環境中的許多生物(動物和植物)均具有對其接觸的動物或人產生毒害反應的能力。其毒害反應一般是由于這些生物能產生和分泌某種有毒有害物質。它們可通過皮膚接觸、呼吸道吸入和經口攝入等途徑作用于人體,造成危害。
微量元素與健康
微量元素的生物效應表明了它在維持正常人體功能和健康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生物學效應的兩重性,特別是那些安全范圍較小的微量元素,人體攝入量過低或過高都會產生危害。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