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間存在著一條鴻溝”,搞基礎醫學研究往往以發論文為目標,發完就完了,對老百姓的影響要再等上很多年。而臨床實踐又缺乏科研基礎做支撐,兩者間的斷層現象明顯,嚴重阻礙著轉化醫學的發展。丁健院士如是說。
9月30日,以“生物醫藥技術與人類健康”為主題的院士論壇在成都舉行,本次院士論壇是四川大學華西醫學百年暨合校10年的重要慶典活動之一。論壇上,劉德培、楊勝利、丁健院士不約而同地選擇轉化醫學作為報告主題,并一致認為,目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存在斷層現象,兩者的脫節造成轉化醫學瓶頸。
轉化醫學成為21世紀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
“轉化醫學與20世紀的醫學zui大不同在于:前者以保持健康為目標,而后者則以治療疾病為目標。”劉德培指出,20世紀的醫學,通常是在疾病癥狀出現或正常功能喪失的時候進行干預,不清楚導致疾病或健康狀況改變的原因。而轉化醫學則是在癥狀出現前更有效持久地保持正常健康狀態,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基本清晰亞臨床、細胞或基因水平致病原因,可預測個體治療效果,趨向于個體化預防與治療。
在《轉化醫學的現狀與未來》報告中,楊勝利也表示,治療疾病已不是醫學的目的,保持健康才是醫學界關注的重點。楊勝利說,轉化醫學是將基礎生物醫學研究的成果較快地“轉化”并應用于疾病預防、診斷和治療及預后評估之中。轉化醫學成為21世紀醫學研究的主要模式,能更地預警、診斷和治療疾病,降低發病率、推遲發病平均年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實驗室到病床”的脫節阻礙轉化醫學發展
“轉化醫學試圖在基礎研究與臨床醫療之間建立更直接的。準確地說,轉化醫學是從實驗室到病床,再從病床回到實驗室的B2B2B模式。”劉德培認為,“轉化醫學應該是一個雙向的、連續的研究過程。轉化醫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連接基礎研究、藥物設計與開發、臨床研究、流行病研究。轉化醫學需要把幾者轉化整合到系統中,以促進各學科發展。”
丁健指出,轉化醫學應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開展醫學實踐,在實驗室與臨床間建立起雙向、開放的模式。
楊勝利認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脫節是造成轉化醫學瓶頸的重要原因。重要的是提升臨床與轉化研究能力,以彌合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鴻溝。對于如何開展轉化醫學研究,楊勝利提出了4點建議:一、開展臨床需求導向的靶向性轉化研究;二、形成開放式網絡結構的聯合體;三、組建醫產學研資結合的團隊;四、創造雙向運行、螺旋上升的運作模式。
亟須加強轉化型人才培養
劉德培在題為《系統生物醫學與轉化醫學》的報告中指出,21 世紀的生物醫學探究將從傳統的描述性科學走向綜合分析表述性科學;將從局部走向整體;將從單一因素的研究走向綜合、系統研究的大科學。因此,轉化醫學需要搭建一個大的平臺,以方便醫學、藥學、統計分析學的人更好地交流合作。
針對國內轉化醫學人才的匱乏,丁健建議,在加強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互相溝通與交流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并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思維能力的、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院士們一致建議加強轉化型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鼓勵對轉化醫學有興趣的臨床醫生積極參與基礎科學研究;另一方面,涉及轉化醫學的基礎科研人員也需掌握基本的臨床知識,這樣才能為轉化醫學的發展帶來根本性改變。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