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氣度測試儀的測試方法需根據材料特性、透氣性范圍及行業標準選擇,核心圍繞 “氣體驅動方式” 和 “測量原理” 劃分,下面由深圳市普云電子有限公司小編來帶著大家一起看看這些常見的方法吧。主要包括壓差法、質量法、重力法等,不同方法在精度、適用范圍及操作復雜度上各有側重,以下為具體解析:
一、壓差法(主流測試方法)
壓差法是透氣度測試中應用廣泛的方法,基于 “恒定壓力差下測量氣體透過速率” 的原理,適用于絕大多數固體材料(如薄膜、織物、紙張)的透氣性測試。
1、原理與流程
通過測試腔將試樣兩側隔離為上游腔(高壓側)和下游腔(低壓側),利用氣源(如壓縮空氣、氮氣)在兩側建立恒定壓力差(可設定 10-5000Pa);
氣體在壓力差驅動下透過試樣,下游腔的流量傳感器(質量流量計、差壓流量計)測量單位時間內的氣體透過量;
儀器根據公式計算透氣度:透氣度 = 氣體流量 /(試樣面積 × 壓力差),單位通常為 mL/(cm2?min?Pa) 或 L/(m2?h?kPa)。
2、細分類型
恒壓法:保持壓力差恒定,測量流量變化(適用于中高透氣性材料,如無紡布、濾紙);
恒容法:保持下游腔體積恒定,測量壓力隨時間的變化率(適用于低透氣性材料,如塑料薄膜、金屬箔)。
3、適用場景
紡織面料、醫用防護材料、包裝膜、過濾材料等,符合 GB/T 5453(紡織品透氣度)、ASTM D737(紙張透氣度)等多項標準。
測試儀器:微電腦透氣度測定儀PY-H614-3紙張薄膜透氣性測定儀
生成廠家:深圳市普云電子有限公司
二、質量法(重量分析法)
質量法通過測量 “一定時間內透過材料的氣體質量變化” 評估透氣性,適用于高精度低透氣性材料測試(如阻隔性薄膜、密封材料)。
1、原理與流程
將試樣密封在測試容器上,一側通入測試氣體(如氧氣、二氧化碳),另一側連接稱重裝置(如電子天平,精度達 0.1mg);
氣體透過試樣后被吸收劑(如二氧化碳用堿石灰吸收)捕獲,通過測量吸收劑的質量增量,計算單位時間內的氣體透過量;
透氣度 = 質量增量 /(試樣面積 × 時間 × 壓力差),單位常用 g/(m2?d)(克 / 平方米?天)。
2、優勢與局限
優勢:精度高(可測低至 10?? g/(m2?d) 的透氣量),適合阻隔性材料驗證;
局限:測試周期長(需數天至數周),操作復雜,不適用于高透氣性材料。
3、適用場景
食品包裝阻隔膜、藥品包裝鋁塑復合膜等,符合 ASTM D1434(塑料薄膜氣體透過率)標準。
三、重力法(皂膜流量計法)
重力法是一種經典的手動 / 半自動測試方法,利用皂膜在重力作用下的移動速度測量氣體流量,適用于中透氣性材料的簡易測試。
1、原理與流程
試樣兩側建立壓力差后,氣體透過試樣進入皂膜流量計,推動皂膜沿刻度管上升;
記錄皂膜通過一定體積刻度的時間,計算氣體流量(流量 = 體積 / 時間);
結合試樣面積和壓力差,換算出透氣度值。
2、優勢與局限
優勢:設備簡單、成本低,適合實驗室快速驗證;
局限:依賴人工計時,精度較低(誤差 ±5% 左右),效率低。
3、適用場景
教學實驗、小型工廠對織物、濾紙的快速抽檢,是傳統紙張透氣度測試的常用方法之一。
四、動態氣流法(吹掃法)
動態氣流法通過 “持續吹掃下游腔并測量氣體濃度” 計算透氣性,適用于需要實時監測的動態測試場景(如材料老化過程中的透氣性變化)。
1、原理與流程
上游腔通入穩定濃度的測試氣體,下游腔用惰性氣體(如氮氣)持續吹掃;
吹掃氣流攜帶透過試樣的測試氣體進入檢測器(如氣相色譜儀、紅外分析儀),測量氣體濃度;
透氣度 =(吹掃流量 × 氣體濃度)/(試樣面積 × 上游氣體分壓)。
2、優勢與局限
優勢:響應速度快,可實時監測透氣性變化,適合動態過程研究;
局限:設備成本高(需配套氣體檢測器),操作復雜。
3、適用場景
包裝材料的老化測試、高分子材料透氣性動態分析等,符合 ISO 15105-1(塑料薄膜氣體透過率)標準。
五、選擇測試方法的核心依據
1、材料透氣性范圍:高透氣性材料(如織物)優先選壓差法;低透氣性阻隔材料選質量法或恒容壓差法。
2、行業標準要求:紡織領域優先參考 GB/T 5453,包裝膜參考 GB/T 1038(塑料薄膜透氣性),按標準指定方法測試。
3、精度需求:科研或高產品質控選質量法或高精度壓差法;常規生產質控選普通壓差法或重力法。
不同測試方法各有側重,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材料特性、標準要求及測試效率綜合選擇,確保數據準確且符合場景需求。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