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究倒刺角度、個數和層數對于微針穿刺力和拔出力的影響,我們采用Universal TA質構儀設備模擬微針插入敷料中的實驗(見圖3-8),微針被固定在探頭上,對準平臺的敷料模型,以1 mm/s 的速度向下移動直至wanquan插入到水凝膠中,再以同樣的速度向上拔出,每次測試重復三次,得到應力與位移的曲線關系。為了探究出zuiyou的微針結構,我們對不同倒刺角度的微針進行了該機械性能測試。其中,敷料模型采用了5%的瓊脂糖水凝膠制作,其具有一定的硬度、彈性模量等特性,適合模擬一些常用敷料的機械響應,此外,透明性的水凝膠也便于觀察穿刺的過程和結果,是微針研究中常用的測試模型。
圖3-8 機械性能實驗示意圖
3.2.2.1 不同倒刺角度微針的應力測試
探究了不同倒刺角度微針的穿刺力和拔出力,得到了應力與位移關系的曲線圖。為了體現出倒刺的黏附力特性,計算了二者之間的差值,結果如下圖所示。
圖3-9 不同倒刺角度的應力-位移曲線圖以及差值。(a)不同倒刺角度刺入力-位移曲線;(b)不同倒刺角度的拔出力-位移曲線;(c)拔出力與刺入力的差值
由3-9(a)(b)可以看出, 隨著倒刺角度的增加,穿刺力和拔出力都隨之增大,呈現出明顯的正相關。當倒刺角度為30°時,穿刺力為1.57±0.004 N,拔出力為1.64±0.002 N,差值約為0.071 N;45°時,穿刺力為1.7±002 N,拔出力為1.98±003N,差值約為0.28 N;當角度為60°時,穿刺力為2.55±004 N,拔出力為2.58±003 N,差值約為0.03 N。將每個角度的差值繪制成點線圖可以看出,向下的倒刺可以提高微針的黏附力,但隨著角度的增加,拔出力與刺入力的差值會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考慮到因為角度過大時,倒刺幾乎成水平角度,更難刺入。在45°時,其差值比30°和60°分別提高了3.9 倍和9.3 倍左右。根據以上的結論,我們最終選取了45°的倒刺微針作為后續的研究。
3.2.2.2 不同倒刺個數微針的應力測試
我們設計了無倒刺、1 個倒刺、3 個倒刺和6 個倒刺的微針,倒刺角度均為45°,并同樣采用質構儀測試其拉應力和拔出力,結果如圖3-10 所示。
圖3-10 不同個數倒刺微針的機械性能測試。(a)不同倒刺個數微針模型; (b)不同倒刺個數的應力-位移曲線
對于普通錐形微針而言,其拔出力約為0.53 N,1 個倒刺的拔出力約為0.80 N,3 個倒刺的拔出力約為1.23N,而具有6 個倒刺的微針拔出力達到了1.37 N。可以看出,隨著倒刺個數的增加,不斷提高了微針的黏附力的特性,6 個倒刺對比1 個倒刺拔出力提高了約2.6 倍。同時從圖中可以看出,刺入力也有了相應的增加,也證明了多個倒刺提升了微針的斷裂力。
3.2.2.3 不同倒刺層數微針的應力測試
為了探究不同層數對于微針應力的影響,我們用軟件分別設計了一層倒刺和兩層倒刺的微針,由于在上個實驗中已經得到了6 個倒刺具有最佳的性能,因此在本次實驗中每層也設計了6 個倒刺,分別測試其穿刺力和拔出力,結果如圖3-11 所示。
圖3-11 不同層數倒刺微針機械性能測試。(a)不同倒刺層數微針模型;(b)不同倒刺層數的應力-位移曲線
由數據可知,一層倒刺的拔出力為1.37 N,二層倒刺的拔出力為1.98 N,提升了0.71 N。可以看出,隨著倒刺層數的增加,同樣也提高了微針的黏附力,兩層的倒刺能夠幫助微針更好地與傷口敷料貼合,增加了監測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付欣雨:3D 打印微針電極及其生物傳感應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25年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