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為激光二極管選擇準直和橢圓校正光學元件?
由于激光二極管輸出高發散光束,準直光學元件一般是必須使用的。當準直光束直徑在 1 到 5 毫米之間時,不會引入球差的非球面透鏡是常用的準直元件。在下面兩個示例中, 我們首先討論選擇準直透鏡時需要考慮的關鍵規格,然后利用變形棱鏡對將橢圓光斑變 成圓形。
非球面透鏡:準直發散光束
? 使用的激光二極管:L780P010
? 要求的準直光束直徑:?3 mm(長軸)
在選擇準直透鏡時,首先要知道光源的發散角和要求的準直光束直徑。對于L780P010激光二極管,平行和垂直發散角的典型值分別是8°和30°;兩者都是全發散角,且為半高寬(FWHM)值。由于兩個方向有不同的發散,激光二極管輸出橢圓光束。為了在準直過程中收集盡可能多的光,計算時應使用最大的發散角。
如果透鏡的厚度相比曲率半徑小很多,我們可通過薄透鏡近似確定非球面透鏡的焦距。在此例中,最大發散角為30°,而要求的準直光束直徑為3 mm,因此準直透鏡的焦距可參考以下圖示和公式進行計算:
其中Θ為全發散角,?為準直光束直徑,f為透鏡焦距,而r為準直光束半徑。
接下來根據上述信息選擇合適的準直透鏡。Thorlabs提供大量非球面透鏡。對于這個780 nm激光二極管,焦距接近5.6 mm且鍍-B增透膜的模壓非球面透鏡。C171TMD-B已安裝或354171-B未安裝非球面透鏡都具有6.2 mm焦距。根據前面的公式可知,實際的準直光束直徑(長軸)為3.3 mm。
而且,透鏡NA應大于激光二極管NA:
前面的計算都基于光束的FWHM直徑,但更好的做法是使用1/e2光束直徑。對于高斯光束,1/e2直徑約為FWHM直徑的1.7倍。因此,1/e2直徑范圍內包含了更多的光,而且遠場衍射更小。
根據選擇準直透鏡的一個經驗法則,透鏡NA應等于激光二極管NA的兩倍。比如,此處可使用0.53 NA的A390-B或A390TM-B非球面透鏡。它們的焦距都是4.6 mm,所以準直光束的長軸直徑為2.5 mm。一般而言,準直透鏡焦距越小,準直光束直徑越小,但發散角越大。
注意:在使用未安裝非球面透鏡準直點光源或激光二極管時,應將曲率半徑更大的一面(即更平坦的一面)朝向點光源。在使用已安裝非球面透鏡進行準直時,應將有螺紋的一側朝向光源。
非球面透鏡安裝示例 已安裝非球面透鏡可通過S05TMxx或S1TMxx轉接件安裝在透鏡套筒中,其中xx表示透鏡外殼的公制螺紋。比如,A390TM-B透鏡可通過S05TM09或S1TM09轉接件分別安裝在SM05或SM1螺紋組件中。下面展示了一個安裝示例,通過S1TM09將透鏡安裝在激光二極管安裝座前面的LDMXY轉接板中;LDMXY可提供XY平移,并增大到透鏡的工作距離。
未安裝非球面透鏡可先粘在LMRAxx轉接件上,而LMRAxx可安裝在SM1A6T轉接件中,然后整個組裝件可通過SM1外螺紋安裝在激光二極管安裝座的前面板中。下面展示了一個安裝示例,通過LMRA8將非球面透鏡安裝在SM05內螺紋組件中。
變形棱鏡對:校正橢圓光束
非球面透鏡只能將上述激光二極管的輸出變成準直的橢圓光束。接下來我們要使用變形棱鏡對將橢圓光束變成圓形光束,為此還要計算短軸方向的直徑。對于較小的8°全發散角,根據選用的A390-B非球面透鏡焦距(4.6 mm),橢圓光束在短軸方向的光束直徑為0.64 mm。
為了將短軸直徑放大至長軸直徑(2.5 mm),我們需要一個能提供3.9倍放大率的變形棱鏡對。Thorlabs提供已安裝和未安裝棱鏡對。已安裝棱鏡對通過穩定的外殼保持棱鏡對準,而未安裝棱鏡對可通過角度調節提供精確的放大率。
如果選用PS883-B已安裝棱鏡對,由于它在950 nm處的放大率為4倍,而放大率隨波長減小而增大,因此在780 nm激光的放大率還要大于4倍,導致校正后的光束仍有一定的橢圓度。
如果使用PS871-B未安裝棱鏡對,我們可通過角度調節實現精確的3.9倍放大率,以此得到圓形光束。根據它的放大率曲線,對于670 nm光束,當兩個棱鏡以下面的角度放置時,它能提供4.0倍放大:α? = +34.608° | α? = -1.2455°
上圖中有兩個角度的定義,順時針方向為正。在前面兩個角度下,780 nm激光會得到略小于4的放大率,但我們仍需反復嘗試才能實現所需的精確放大率。
使用上圖所示的裝置,我們可為棱鏡提供俯仰/偏轉以及旋轉調節。一般而言:
l 如需增加放大率,順時針旋轉第一個棱鏡(增大α?)并逆時針旋轉第二個棱鏡(減少α?)。
l 如需減小放大率,逆時針旋轉第一個棱鏡(減小α?)并順時針旋轉第二個棱鏡(增大α?)。
注意:棱鏡對會使輸入和輸出光束之間出現偏移,而且這個偏移隨放大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