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循環水系統中,氧化性殺菌劑的應用需結合系統特點、水質條件和微生物控制需求,以下是其具體應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應用場景
微生物爆發應急處理
當系統出現生物黏泥激增、藻類泛濫或微生物超標時,使用氧化性殺菌劑(如次氯酸鈉、二氧化氯)快速殺滅微生物,恢復水質。
定期沖擊投加
作為預防性措施,每隔1-2周沖擊投加一次(如shutdown期間或換季前),抑制微生物繁殖。
與非氧化性殺菌劑交替使用
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導致微生物抗藥性,通常白天用氧化性殺菌劑沖擊投加,夜間用非氧化性殺菌劑(如季胺鹽)維持抑菌效果。
系統清洗后殺菌
在物理清洗或化學清洗后,投加氧化性殺菌劑消除殘留生物膜。
二、應用步驟
1. 前期準備
水質檢測:測定水溫、pH、濁度、余氯、微生物含量及水中還原性物質(如硫化氫、亞鐵離子)濃度。
調整水質:
若使用次氯酸型殺菌劑(如次氯酸鈉),需確保pH≤7.5(酸性條件增強殺菌效果);
若水中有機物或還原性物質較多,可先投加氧化劑(如臭氧)預處理消耗干擾物質。
2. 投加量計算
根據系統保有水量、微生物污染程度及藥劑活性確定投加劑量。
參考劑量:
次氯酸鈉:50-100 mg/L(沖擊投加,持續2-4小時);
二氧化氯:50-200 mg/L(視水質調整);
臭氧:2-5 mg/L(需配合臭氧發生器)。
3. 投加方式
沖擊投加:短時間內高濃度投加(如1-2小時內),通過泵或加藥點注入系統,確保藥劑均勻分布。
連續投加:低濃度持續投加(如次氯酸鈉2-5 mg/L),適用于需要長時間抑菌的場景。
4. 效果驗證
投加后2-4小時檢測余氯或氧化劑殘留量,確保達到殺菌濃度;
24小時后檢測微生物數量(如異養菌計數、藻類密度),評估殺菌效果。
三、注意事項
避免與還原性物質共存
水中硫化氫、亞鐵離子等會消耗氧化性殺菌劑,需提前通過曝氣、加氧或預氧化(如投加臭氧)去除。
控制pH值
次氯酸型藥劑在酸性條件下(pH 6.5-7.5)殺菌效佳,堿性環境需加大投加量。
防止腐蝕和結垢
高濃度氧化性藥劑可能加速金屬腐蝕,需配合緩蝕劑(如鋅鹽、鉬酸鹽)使用;
避免與鈣鎂離子反應生成沉淀(如次氯酸鈉與硬水生成Ca/Mg氧化物)。
交替使用殺菌劑
氧化性殺菌劑與非氧化性殺菌劑(如異噻唑啉酮、季胺鹽)交替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
安全操作
氯氣、二氧化氯等高危藥劑需配備泄漏應急設備,操作人員穿戴防護服和呼吸器;
臭氧投加需密閉空間,防止人員暴露。
環保合規
監控排水口余氯,避免過量排放導致生態危害;
優先選擇分解產物安全的藥劑(如二氧化氯替代氯氣)。
四、典型配方與工藝
次氯酸鈉沖擊投加方案
劑量:80 mg/L,持續2小時;
配套:投加前將pH調至7.0以下,投加后補加緩蝕劑(如苯并三氮唑5 mg/L)。
二氧化氯交替使用方案
每月1次二氧化氯沖擊投加(100 mg/L),間隔期使用非氧化性殺菌劑(如1227季胺鹽);
配合每周一次臭氧投加(3 mg/L,持續1小時)。
五、常見問題與解決
殺菌效果差
原因:有機物干擾、投加量不足、接觸時間不夠;
解決:提高藥劑濃度,延長投加時間,或先預氧化處理。
系統腐蝕加重
原因:高濃度氯或氧化性物質未中和;
解決:投加后補充緩蝕劑,或用硫酸亞鐵中和余氯。
生物黏泥反彈
原因:未清除殘留生物膜;
解決:結合物理清洗(高壓水槍、刷洗)后再投加殺菌劑。
總結
氧化性殺菌劑在工業循環水中的應用需精準控制劑量、水質和投加方式,同時注重與非氧化性殺菌劑的協同作用。通過科學管理,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降低系統腐蝕和結垢風險,延長設備壽命。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