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質疏松癥的機制:健康成年人的骨組織重塑由破骨細胞(骨吸收)和成骨細胞(骨形成)的協同作用完成,受局部、全身信號及外部刺激調控。失衡會導致骨質疏松,表現為骨量低、強度下降、微結構破壞,骨折風險增加。 - 微重力與骨質疏松:宇航員在微重力環境中,因肌肉骨骼系統機械應力減少,會出現骨丟失(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宇航員每月骨量丟失1-2%,部分脛骨遠端6個月丟失達25%),且返回地球后骨密度和強度僅部分恢復,長期太空探索可能帶來更嚴重后果。
【地面模擬利器,Kilby Gravity系統的技術突破】
太空實驗機會稀缺且昂貴,地面模擬微重力平臺成為研究的關鍵支撐。北京基爾比生物科技公司的Kilby Gravity重力模擬控制裝置提供了可及性強、精確度高的實驗平臺。
該系統核心技術在于三維隨機旋轉重力矢量分散機制。通過雙軸獨立控制旋轉系統,使培養容器內的重力矢量在空間快速隨機化,實現持續的10?3g微重力環境模擬——接近國際空間站的實際微重力水平。
北京基爾比生物科技公司的Kilby Gravity微重力培養系統的優勢在于多功能集成與實時監控能力。設備內置傳感器,可實時監控并可視化重力水平;旋轉器主體緊湊設計可放入標準CO2培養箱,維持細胞培養的溫濕度和氣體環境。
- 現有對策局限:宇航員目前采用的劇烈運動、均衡飲食、補充維生素D等方法無法消除骨丟失風險,需開發藥物治療手段。 - 研究目的:探索含鈣羥基磷灰石納米顆粒(nCa-HAP)和含鍶羥基磷灰石納米顆粒(nSr-HAP)對微重力誘導骨質疏松的防治效果,評估其在1g重力、微重力模擬器模擬微重力及國際空間站(ISS)真實微重力環境中對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hBMMSCs)骨重塑的影響。 - 前期已開發并化學表征了nCa-HAP和nSr-HAP,實驗中使用牛血清白蛋白分散納米粉體制備懸浮液,濃度測試后確定62.5μg/mL為適宜濃度(安全性和有效性最佳)。 - 細胞來源: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hBMMSCs),經表型分析符合國際細胞治療協會標準。 - 增殖培養基(PM):低糖DMEM,含10%FBS、1%谷氨酰胺、50μg/ml青霉素-鏈霉素等。 - 成骨培養基(OM):α-MEM,含10%FBS、50μg/ml青霉素-鏈霉素及成骨誘導劑(100nM地塞米松、5mMβ-甘油磷酸二鈉、50mg/ml抗壞血酸)。 - 培養條件:37°C、5%CO?濕潤培養箱,根據實驗需求在1g、RPM模擬微重力(88h,37°C,隨機速度和方向)及ISS真實微重力環境中進行。 3.1 1g重力實驗:檢測細胞活力、增殖、凋亡、形態,以及成骨分化相關指標(堿性磷酸酶(ALP)活性、骨標志物基因表達、礦化基質沉積等),培養時間最長28天。 3.2 模擬微重力實驗(RPM):使用STROMA硬件實驗單元(EU),評估nCa-HAP和nSr-HAP對hBMMSCs在88h模擬微重力下的ALP活性等影響,設置地面對照組(GC)。3.3 ISS實驗:15個Thermanox載玻片接種hBMMSCs,12個用于太空實驗,3個用于前期評估。6個STROMA EU分別進行對照(#124、#125)、nCa-HAP處理(#126、#127)、nSr-HAP處理(#128、#129),于2015年4月14日由SpaceX CRS-6發射,4月18日開始實驗,培養88h后處理樣本,返回地球后分析。 4.1 細胞活力與增殖:MTT法,在1、3、7、8、28天檢測,測595nm和650nm吸光度。 4.2 凋亡檢測:PSVue480染色,熒光顯微鏡觀察。 4.3 形態學觀察: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CLSM),染色β-微管蛋白(綠色)和F-肌動蛋白(紅色)。4.4 ALP活性:比色終點法,測405nm吸光度,計算酶活性。 4.5 礦化檢測:茜素紅染色,4°C固定后染色, cetylpyridinium溶解后測562nm吸光度定量。 4.6 基因表達:qRT-PCR,檢測成骨相關基因(ALP、COL1A1、COL3A1等),以18S為內參。 4.7 蛋白檢測:ELISA法,檢測細胞外基質蛋白(I型和III型膠原、骨橋蛋白等)。 4.8 晶體分析:顯微鏡成像,ImageJ軟件分析羥基磷灰石晶體形態和大小。 - 細胞活力與增殖:nCa-HAP各濃度在1、3天對細胞活力無顯著影響;nSr-HAP在7天培養時,濃度達62.5μg/mL時促進細胞增殖(增加20-50%),且無凋亡跡象(與H?O?處理的陽性對照組對比)。 - 細胞形態:nCa-HAP和nSr-HAP處理后,細胞仍保持典型的成纖維細胞樣形態,生長和生理黏附未受阻礙(光鏡、TEM觀察)。 - ALP活性:在OM中,31.25和62.5μg/mL nSr-HAP處理組ALP活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nCa-HAP組無顯著差異;28天時nSr-HAP組ALP免疫熒光更強。 - 礦化基質:茜素紅染色顯示,OM中nCa-HAP和nSr-HAP處理組鈣沉積顯著多于對照組(p<0.001),nSr-HAP組效果更優。 - 基因表達:OM中,nSr-HAP處理組ALP、DCN、RUNX2等成骨相關基因表達顯著上調(p<0.001);PM中,兩種納米顆粒均使COL1A1基因表達增加(p<0.001)。 - 蛋白沉積:ELISA和免疫熒光顯示,OM中nSr-HAP處理組的I型膠原、骨鈣素等骨基質蛋白沉積顯著增加。 - RPM組成骨基因標志物表達顯著低于GC組;nSr-HAP處理可對抗微重力引起的ALP活性降低,使其恢復至GC對照組水平,nCa-HAP無此效果。 部分實驗單元(#124、#126)受污染,RNA降解,無法進行轉錄組分析。 顯微鏡觀察顯示,ISS對照組晶體小于GC對照組(p<0.05);ISS和GC中,nSr-HAP處理組晶體尺寸均顯著大于nCa-HAP組和對照組(p<0.05),表明nSr-HAP在無重力下仍能促進細胞外基質礦化。 6.1 nSr-HAP在1g條件下能加速hBMMSCs向成骨細胞分化,增加ALP活性、骨標志物基因表達及礦化基質沉積。 在模擬微重力(RPM)中,nSr-HAP可保護微重力引起的ALP活性降低;在ISS真實微重力中,能促進羥基磷灰石晶體沉積。 6.2 nSr-HAP具有作為骨替代合成材料成分、藥物制劑添加劑或食品補充劑,向骨組織遞送Sr并促進骨再生的潛力。 6.3 需進一步研究nSr-HAP激活的分子機制,包括對破骨細胞、骨細胞的影響及成骨-破骨細胞共培養體系的作用。 計劃探究nCa-HAP、nSr-HAP及Sr2?在Wnt/β-連環蛋白通路中的可能參與(該通路與骨骼生物學和疾病相關)。后續將開展更多地面實驗,以揭示成骨細胞活性背后的分子機制,為太空和地面骨質疏松治療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參與機構:帕維亞大學分子醫學系、米蘭大學藥理與生物分子科學系、CNR結晶學研究所、Kayser Italia公司、意大利航天局等。 ISS實驗概況:屬于FUTURA太空任務,2015年4月發射,培養88h,使用STROMA EU和KUBIK培養箱,溫度控制符合要求(37°C培養,-95°C儲存),地面對照組同步進行相同操作。
北 京 基 爾 比 生物科技公司主營產品:
Kilby 全自動3D-clinostat 細胞培養儀,
Kilby Gravity 微/超重力三維細胞培養系統,
3D回轉重力環境模擬系統,隨機定位儀,
Kilby Bio類器官芯片搖擺灌注儀,
Kirkstall Quasi Vivo 類器官串聯芯片3D培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