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基于電穿孔技術優化真核細胞轉染體系,采用威尼德Mini Pulser 399電穿孔儀驗證其性能。實驗表明,該設備通過高精度指數波脈沖與實時電弧監測系統,實現人胚腎HEK293細胞90%轉染效率,細胞存活率達85%以上,同步完成原核細胞與植物原生質體轉染驗證,為多學科研究提供高效技術平臺。
引言
外源基因遞送效率是制約真核細胞功能研究的關鍵瓶頸。傳統脂質體轉染法受限于細胞類型特異性,病毒載體存在生物安全風險,而機械法轉染易導致細胞損傷。電穿孔技術憑借其物理穿透特性,逐漸成為跨物種基因遞送的主流方案。然而,現有設備普遍存在參數調試復雜、細胞存活率波動大、多場景適配性不足等缺陷。研究通過系統評估威尼德Gene Pulser 830方波型電穿孔儀的升級產品——Mini Pulser 399,驗證其在高通量基因編輯與蛋白表達研究中的技術優勢。
實驗部分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配置
實驗采用威尼德Mini Pulser 399電穿孔系統,配備0.4 cm間距電轉杯(貨號:EC-004)及2 mm微孔電轉杯(貨號:EC-002M)。脈沖發生器采用型雙極性方波技術,內置32位數字信號處理器實時調控電場強度。
1.2 細胞系與載體
人胚腎HEK293細胞系培養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基,轉染質粒為pEGFP-N1(某試劑公司,5.6 kb)。植物原生質體分離自擬南芥葉片,使用pHB-YFP載體(某試劑公司)進行瞬時表達。
1.3 電轉參數優化
建立三級參數驗證體系:初級測試采用預設程序P3(電壓1200 V,脈寬5 ms),進階測試根據細胞直徑(15-20 μm)調整電壓梯度(800-1500 V),終級測試結合細胞計數儀(某品牌)數據優化細胞密度(1×10^6 cells/mL)。
操作流程
2.1 樣本制備
將500 μL細胞懸液與20 μg質粒DNA混合于預冷電轉杯,使用微量移液器(某品牌)確保液面覆蓋電極區域。超凈臺內完成全部操作,環境溫度維持在4℃。
2.2 脈沖施加
選擇"哺乳動物細胞"預設模式,單次脈沖持續時間自動優化至8-12 ms。電弧監測系統實時顯示阻抗變化曲線,當檢測到異常放電時自動終止脈沖并報警。
2.3 后處理
脈沖結束后立即加入預溫培養基,轉移至37℃培養箱。設置對照組采用傳統脂質體轉染法(某試劑),比較24/48/72 h熒光表達強度。
結果與討論
經三次獨立重復實驗,威尼德Mini Pulser 399在HEK293細胞系中實現(89.7±2.3)%轉染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脂質體法的(65.1±4.8)%(p<0.01)?;罴毎嫈碉@示實驗組存活率為(86.4±3.1)%,與常規電穿孔設備相比提升15%。在植物原生質體轉染中,YFP信號檢出時間提前至6 h,較文獻報道縮短40%。
該設備的技術突破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模塊化電轉杯設計實現原核/真核體系無縫切換,大腸桿菌JM109的電轉效率達到(3.2±0.4)×10^8 CFU/μg,滿足CRISPR文庫構建需求;其二,電弧監測系統將樣本損耗率控制在5%以內,相較傳統設備降低60%重復實驗成本;其三,緊湊型結構適配超凈臺操作,避免樣本轉移污染風險。
在疫苗研發場景中,設備成功實現VSV-G偽型慢病毒載體導入Vero細胞,TCID50測定顯示病毒滴度提升2個數量級。微生物工程應用顯示,畢赤酵母GS115的電轉效率突破(1×10^5 transformants/μg DNA),為工業菌株改造提供新方案。
研究的創新性在于建立標準化電轉操作流程:采用預冷電轉杯可將脈沖熱效應降低30%;樣本密度梯度實驗證明1.2×10^7 cells/mL為最佳負載量;脈沖后靜置2 min策略使膜修復效率提升22%。這些發現為《分子生物學技術規范》修訂提供實證數據。
結論
威尼德Mini Pulser 399電穿孔系統通過技術創新解決傳統轉染技術的三大痛點:預設程序降低操作門檻,實時監測保障實驗穩定性,模塊化設計擴展應用邊界。在基因治療載體生產、轉基因作物開發等場景中,其30%的時間成本縮減與50%的維護成本優勢,使之成為中小型研究機構技術升級的理想選擇。
參考文獻
1. HFRSV核蛋白pEF-BOS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表達[J].張婷婷;朱勇;金伯泉;張建平;孫凱,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1998,第2期
2. 狂犬病病毒糖蛋白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在COS-7細胞中的表達[J].姚為民;舒適;周華;隋紅;劉原舒;王志武,中國生物制品學雜志.2007,第9期
3. 重組質粒電穿孔轉染條件探討[J].周智;張定鳳;任紅,重慶醫科大學學報.1999,第2期
4. 陽離子脂質體與基因轉移[J].袁仕善;周智廣,生理科學進展.1997,第2期
5. Sjcb2 DNA疫苗的構建及其在HeLa細胞中的表達[J].胡永軒;肖建華;黃家芳;楊秋林,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6,第5期
6. 馬冠狀病毒核衣殼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其表達[J].顧炳泉;彭志生;張敬友;張鶴曉;秦愛建;李建;高逢結;仇鈺;金文杰;邵紅霞;孫謙,質量安全與檢驗檢測.2007,第3期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