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在光電相關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伴隨著材料優異性能,材料的穩定性問題成為了制約其發展和應用的重要因素。由于鈣鈦礦結構的可調性和復雜性,從原子級尺度研究其穩定性的結構基礎成為了新的挑戰,而鈣鈦礦的相變就是其結構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然而,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是典型的電子敏感材料。要實現對鈣鈦礦相變過程的原子級原位觀察,需要我們將低劑量成像技術和原位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其中仍有諸多難點。一方面,連續拍攝過程中的電子劑量累積,使得我們在單次拍攝的電子劑量要遠低于造成電子損傷的閾值。另一方面,原位升溫加熱過程中,必須要保持材料的晶體位置和取向盡量不變,這就對成像設備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蘇州大學申博淵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通過積分差分相位襯度技術 (iDPC-STEM)與原位成像技術結合,對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相變過程中的相分布和動力學進行了實空間觀測。
iDPC-STEM技術在對電子敏感和輕元素材料的原子級成像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研究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結構-性能關系。特別是當我們想原位觀察單個鈣鈦礦顆粒的相變過程時,往往需要采用遠低于閾值的電子劑量,因為在連續成像過程中電子劑量會累積。在這種情況下,超低劑量的iDPC-STEM成像對我們在同一區域連續拍攝的多張圖像中記錄八面體單元的旋轉角度很重要,而這可以用來描述該粒子的整個相變過程。我相信在未來,iDPC-STEM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更多有關材料結構及其演化的應用基礎問題。
——申博淵教授說
他們利用Thermo Scientific™ Titan Cubed Themis G2 300 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上的低劑量iDPC-STEM來原子級識別CsPbI3納米晶體中的不同相結構 (α, β和γ相)。在此基礎上,結合原位加熱設備,研究了不同溫度下鈣鈦礦結構的變化,并通過測量PbI6八面體的旋轉角度來定量描述相變過程中的相分布和動力學。Titan Cubed Themis G2 300 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在原位拍攝過程中展現了超高的穩定性,幫助他們對單個CsPbI3納米晶體在不同溫度下進行了連續多張拍攝,首次能夠以原子級分辨率揭示鈣鈦礦相變過程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Nat. Commun. 2023, 14, 7142)。

Nat. Commun. 2023, 14, 7142. Doi: 10.1038/s41467-023-42999-5.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