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iānɡ Guì P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香桂的樹皮、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C.randaiense Hayata;C.albiflorum Nees var.Kwangtungensis Liou Ho;C.chingii Metc.]
采收和儲藏:立夏前后,在近樹根處及樹十分技處,上下各橫截半周,剝取半周樹皮,保留半月,讓其繼續生長。全年均可采,洗凈,曬至7-8成干,層疊作圓筒狀,再曬干,捆扎成件。
【原形態】香桂,常綠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色,平滑。枝條密被黃色平伏捐狀短柔毛。葉近對生或互生;葉柄長5-15mm,密被黃色平伏絹狀短柔毛;葉片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3.5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線,上面深綠色,光亮,幼時被黃色千伏絹狀短柔毛,后漸脫落無毛,下面黃綠色,密被黃色平伏絹狀短柔毛,后漸稀疏,三出脈或離基三出脈,中脈和側脈在葉片面凹陷,下面凸起,側脈脈腋有時在葉下面呈不明顯囊狀,上面略為泡狀凸起,革質?;ㄐ蛞干?,密被黃色平伏絹狀短柔毛,zui末分枝,具3-5朵花,作聚傘狀排列?;▋尚裕L3-4mm,淡黃色;花梗長2-3mm,密被黃色平伏絹狀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1mm,花被片6,外輪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mm,寬1.5mm,內輪卵狀長圓形,長3mm,寬1.7mm;能有雄蕊9,花藥背面和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長2.4mm,花藥與花絲近等長,4室,內向瓣裂,第3輪雄蕊長2.7mm,花藥4室,外向瓣裂;退化雄蕊3,長.2mm,柄被柔毛,位于zui內一輪;子房球形,直徑約1mm,無毛,花柱長2.5mm,柱頭盤狀。果實橢圓形,長約7mm,寬約5mm,藍黑色;果托杯狀,直徑約5mm,先端全線?;ㄆ?-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長于山坡、山谷常綠闊葉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中國臺灣、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性狀】
性狀鑒別 樹皮呈不規則板片狀,邊緣常翹起,長短寬窄不一,厚1-4mm。外友而灰棕色,散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地衣斑及不明顯的皮孔;內表面紅棕色,光滑,具細縱紋。質堅硬,較易折斷,斷面較平坦,可見細縱紋。有特異芳香氣,味辛而微苦。
顯微鑒別 樹皮橫切面:木柱細胞數列,壁厚,木化。皮層細胞有紋孔,含棕色內含物及草酸鈣小方晶;石細胞少數,散在。中柱稍部位石細胞斷續散在,石細胞類圖形或長圓形,長44-80μm,直徑32-45μm,壁厚8-16μm,有的和纖維來伴隨。射線1-2列;多數韌皮部細胞含有棕色物。
【化學成份】
香桂皮含揮發油2.4%,主要成分為桂皮醛(cinnamaldehyde)。
葉含揮發油0.3%-0.5%,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eugenol),燕樟醇(linalool),牛兒醇(geraniol),桉葉素(cineole),檸檬醛(citra),α-菠烯(α-pinene),黃樟醚(safrole)等。
種子含脂肪酸61.4%,主要為月桂酸(lauric acid)和癸酸(caPrlc acid)。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胃;脾;肝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活血通脈。主胃寒疼痛;胸滿腹痛;嘔吐泄瀉;疝氣疼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血痢腸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爛,或研末,外敷。
【摘錄】《中華本草》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