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滇南本草》;1.《本經逢原》櫻桃,其核今人用以升發麻斑,力能助火,大非所宜,在春夏尤為切忌。
【拼音名】Yīnɡ Táo Hé
【英文名】Nut of Falsesour Cherry
【別名】櫻桃米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櫻桃的果核。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rasus pseudocerasus (Lindl.)G.Don[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
采收和儲藏:夏季取成熟果實置于缸中,用器具揉搓,使果肉與果核分離,然后洗去果肉,取凈核曬干。
【原形態】櫻桃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3-8m。樹皮灰白色,有明顯的皮孔;幼枝無毛或被疏柔毛。葉互生;葉柄長0.7-1.5cm,被疏柔毛,先端有1或2個大腺體;托葉披針形,有羽裂腺齒,早落;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2cm,寬3-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邊有尖銳重鋸齒,齒端有小腺體,上面暗綠色,近無毛,下面淡綠色,沿脈或脈間有稀疏柔毛;花兩性,花序傘房狀或近傘形;有花3-6朵,先葉開放;花梗長8-19mm,被疏柔毛;萼筒鐘狀,外被疏柔毛;萼片5,三角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鈍;花瓣5,白色,卵圓形,先端下凹或二裂;雄蕊30-35,栽培者可達50枚;花柱與雄蕊近等長,無毛雌蕊1,子房下位。核果近球形,紅色,直徑9-13mm,種子1顆,包圍于黃白色木質內果皮中?;ㄆ?-4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300-600m 的山坡向陽處或溝邊。
資源分布:分布華東及遼寧、河北、甘肅、陜西、湖北、四川、廣西、山西、河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果核呈卵圓形或長圓形,長8-10mm,直徑5mm,先端略尖,微偏斜,基部鈍圓而凹陷,另一邊稍薄,近基部呈翅狀。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網狀紋理,兩側各有一條明顯棱線。質堅硬,不易破碎。敲開果核(內果皮)有種子1枚,種皮黃棕色或黃白色,常皺縮,子葉淡黃色。氣無,味微苦。
2.顯微鑒定 內果皮橫切面:由多層排列緊密的石細胞組成,石細胞類圓形、長圓形或長梭形,長徑約86μm,短徑20-40μm,紋孔及孔溝明顯。種皮中部橫切面:外表皮細胞1列,散有類圓形石細胞,皮下組織為1-2列薄壁細胞,并有壁孔細密的圓形或長圓形的石細胞,幾乎排列成環,下方為多層壓縮的頹廢薄壁細胞。內胚乳1-2列,多含油滴。粉末特征 表皮層的石細胞貝殼形、類圓形、少數石細胞頂端成長突起,直徑40-95μm,紋孔及孔溝多在基部,皮下組織的石細胞,常2個或數個相連。多邊形、貝殼形、類圓形等,直徑14-63μm,紋孔及孔溝眾多。
【化學成份】種子含氰甙,加水分解可得氰氫酸。
【鑒別】(1)取本品0.5g,置帶塞試管中,加5%硫酸溶液3ml充分搖勻,在試管口放一用三硝基苯酚鈉溶液濕潤的濾紙條,塞緊塞子,試管置40-50℃水浴中加熱10min,濾紙條由黃色變磚紅色。(檢查氰甙)(2)薄層色譜 取本品0.5g,加等量碳酸鈣共研碎,放入帶塞三角瓶內,加石油醚(60-90℃)4ml,冷浸過夜后,濾過。殘渣揮干石油醚,加入乙醇4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濃縮作供試品。以苦杏仁甙作對照。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乙醇(2:1:2)展開,碘蒸氣顯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發表透疹;消瘤去瘢;行氣止痛。主痘疹初期透發不暢,皮膚瘢痕,癭瘤,疝氣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滇南本草圖說》:痘癥陽癥忌服。
【附方】①治出痘喉?。禾饳烟液硕?。砂鍋內焙黃色,煎湯服。(《綱目拾遺》)②治眼皮生瘤:櫻桃核磨水搽之,其瘤漸漸自消。(《醫學指南》)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圖說》:痘癥色白陷頂不升漿者,為末敷之,可以升漿起長。
2.《本草再新》:敗毒,消疽瘤。
3.《江蘇植藥志》:治麻疹透發不快;煎水洗凈瘡,滅瘢痕。
【摘錄】《中華本草》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