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名】:沒藥
【拼 音】:MOYAO
【英文名】:Myrrh
【來 源】:為橄欖科植物沒藥樹或愛倫堡沒藥樹的膠樹脂。
【功 效】:散血去瘀,消腫定痛。
【主 治】:治跌打損傷、金瘡、筋骨、心腹諸痛、癥瘕、經閉、癰疽腫痛、痔漏、目障
【性味歸經】:苦,辛,平。①《藥性論》:“味苦辛。”②《海藥本草》:“味苦辛,溫,無毒。”③《開寶本草》:“味苦,平,無毒。”入肝、脾、心、腎經。①《本草經疏》:“入足厥陰經。”②《本草新編》:“入脾、腎二經。”③《本草求真》:“入心、肝。”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孕婦忌服。①《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②《本草經疏》:“凡骨節痛與夫胸腹脅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虛者不宜用。產后惡露去多,腹中虛痛者不宜用。癰疽已潰不宜用。目赤膚翳非血熱甚者不宜用。”
【藥物配伍】:配乳香,活血散瘀、行氣舒筋;配穿山甲,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配血竭,活血散瘀、止痛。配雄黃,消腫生肌、燥濕解毒。
【別 名】:末藥(《綱目》)、明沒藥《全國中草藥匯編》
【處方名】:沒藥,末藥,制沒藥,炙沒藥,醋炒沒藥,明沒藥,生沒藥,生明沒藥。處方中寫沒藥、末藥均指生沒藥。為原藥去雜質,打成碎塊入藥者。制沒藥又稱炒沒藥。為凈沒藥用文火炒制后入藥者。醋炒沒藥又稱炙沒藥。為凈沒藥炒至熔化時,淋灑米醋,炒干水分,取出,然后入藥者。
【商品名】:明沒藥:為紅褐色至紫棕色塊狀物,略透明,無雜質,質佳。狗沒藥:又名狗皮沒藥、馬沒藥、馬皮沒藥。為用狗皮或馬皮包裹者。質次。天然沒藥:表面呈黃棕色或紅棕色的沒藥團塊。膠質沒藥:表面呈深棕色的沒藥團塊。沒藥:各類沒藥的統稱。均以微透明、顯油潤、香氣濃、味苦、無雜質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①沒藥樹(《大明一統志》)分布熱帶非洲和亞洲西部。②愛倫堡沒藥樹分布紅海兩側的海濱地區,及阿拉伯半島從北緯22度向南至索馬里海濱一帶。藥材主產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及阿拉伯半島南部。以索馬里所產者*。在廬山石灰石山上,生長在廬山沒藥。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11月至翌年2月或6~7月采收。本品多由樹皮的裂縫處自然滲出;或將樹皮割破,使膠樹脂從傷口滲出。初呈黃白色的液體,接觸空氣后逐漸凝固而成紅棕色硬塊。采得后去凈樹皮及雜質,置干燥通風處保存。
【拉丁名】:藥材Myrrha原植物①沒藥樹Commiphora myrrha Engl.②愛倫堡沒藥樹 Balsamodendron ehrenbergianum Berg.
【炮制方法】:沒藥:揀去雜質,打成碎塊。制沒藥:取揀凈的沒藥置鍋內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見熔化點,取出放涼。或炒至表面稍見熔化時,噴灑米醋,繼續炒至外層明亮光透,取出放涼。(沒藥每100斤,用醋6斤)《本草從新》:“沒藥,水飛過,用缽坐熱水中,以燈心同研,則易細。”
【考 證】:出自《本草圖經》:“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生藥材鑒定】:干燥的膠樹脂呈不規則顆粒狀或粘結成團塊,大小不一,一般直徑約2.5厘米,有的可達10厘米,紅棕色或黃棕色,表面粗糙,覆有粉塵。質堅脆,破碎面呈不規則顆粒狀,帶棕色油樣光澤,并伴有白色小點或線紋,薄片半透明。與水共研則成黃色乳狀液。氣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以塊大、棕紅色、香氣濃而雜質少者為佳。
【中藥化學鑒定】:①粉末遇硝酸顯紫色。②本品乙醚浸出物或揮發油置于蒸發皿中,待乙醚揮散后,用溴或發煙硝酸蒸氣接觸皿底的薄膜狀殘渣,即顯紫紅色。③本品與水研磨形成黃棕色乳狀液。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