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濱州市高度重視防雷工作,加強了雷電監測、雷電預警預報、雷電防護技術服務和雷電研究工作,積極開展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活動,大力宣傳防雷安全知識,使防雷減災工作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濱州市年均雷電日數為24天,屬雷電多發地區,每年6-8月份為高發期,午后15時-20時為高發時段,其中18時段雷電活動ZU強烈,中科院曾在沾化縣測得目前ZUI強的雷擊電流
2010年6月17日,某采油廠油井變壓器被雷擊燒壞,2臺采油機電機被打壞,儲油罐被擊變形;
2011年7月26日,濱城區某單位遭雷擊造成控制設備受損,停產半個月;
2012年7月的某一天,無棣縣一單位因遭雷擊致使機房設備被燒壞……
像這樣的雷擊事故在濱州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濱州市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然地理環境特殊,是洪澇風雹等災害頻繁發生區域,也是典型的雷暴多發地區。據統計,濱州市每年都有因雷擊造成人員傷亡的事件,經濟損失近千萬元。
為有效應對日益嚴峻的防雷形勢,濱州市防雷中心于1996年正式成立,2001年通過了山東省技術部門計量認證,成為濱州市惟一經過計量認證、具有乙級檢測資質的防雷檢測單位。
根據濱州市3平方公里范圍6年(2006~2011年)地閃(云體對大地的放電現象,也就是通常說的雷電)數據,防雷中心科研人員繪制出月均分布圖,得出濱州市地閃月均活動規律為:地閃主要活動期為4—10月份,其中6、7、8月份為地閃高發期,72%以上的地閃都發生在這3個月份;4、5、9、10月份為地閃多發期,約26%的地閃發生在這3個月。地閃日均活動規律則為75%以上的地閃主要活躍在13時—21時,午后15時—20時為地閃高發時段,其中18時段雷電活動強烈,晚22時至次日12時地閃相對較少,約23%的地閃發生在這個時段。
將山東省閃電定位系統數據濱州所在地范圍內(東經117°15'至118°37',北緯36°41'至38°16')的落雷個數以1'(每平方公里)為網格進行統計,防雷中心工作人員繪制出了濱州市2006-2011年閃電密度等值線圖。根據這一結果,濱州市年均雷電日數為24天,屬雷電多發地區。專家指出, 濱州市雷電發生的頻率次數雖然不算太多,但雷電流值大,所造成的破壞力強,引發的次生危害多。
鑒于濱州夏季雷雨天氣發生頻率高,容易產生強雷電的區位特點,自2005年至今,省、市氣象與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合作,在沾化、濱城、無棣等縣區開展了雷電野外觀測和人工引雷試驗,利用多種*的探測設備,對閃電放電產生的電、磁、光及其衍生物進行了深入的探測研究,并在沾化縣測得目前ZUI大雷電流值。雷電專家就此圍繞雷電物理過程、雷擊機理和防護等重要應用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究,為雷電電磁干擾的防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科技支撐,也為濱州市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雷電防護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導。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