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367-97-0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乃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一組結構上與固醇有關,功能上可防止佝僂病的維生素,主要的是維生素D3與D2。前者由人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后者由植物或酵母中含有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而成。
維生素D都是由相應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轉變而來的。維生素D原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維生素D原B環中5,7位為雙鍵,可吸收270~300nm波長的光量子,從而啟動一系列復雜的光化學反應而終形成維生素D。如果維生素D原為麥角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2,如果維生素D原是7-脫氫膽固醇,則光照產物是維生素D3。維生素D2又名麥角鈣化醇,主要由植物中合成,酵母,麥角等含量較多。
維生素D3又名膽鈣化醇,大多數高等動物的表皮和皮膚組織中都含7-脫氫膽固醇,只要陽光或紫外光照射下經光化學反應可轉化成維生素D3。維生素D3主要存在于海魚、動物肝臟、蛋黃和瘦肉、脫脂牛奶、魚肝油、乳酪、堅果和海產品中。兩種維生素D具有同樣的生理作用。人體的維生素主要由人體自身合成和動物性食物中獲得。
人們發現維生素D367-97-0本身并沒有生理功能,只有轉變為它的活性形式才能成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質。維生素D的活性形式有:25-羥維生素D3、1,25-二羥維生素D3、24,25-二羥維生素D3等,其中以1,25-二羥維生素D3為主要形式。膳食中的維生素D3在膽汁的作用下,在小腸乳化被吸收入血。從膳食和皮膚兩條途徑獲得的維生素D3與血漿α-球蛋白結合被轉運至肝臟后,首先在肝細胞內質網和線粒體中,經25-羥化酶作用,變成25-羥維生素D3,然后再在腎臟中混合功能氧化酶-1α羥化酶作用,變成1,25-二羥維生素D3,其活性比25-羥維生素D3高500~ 1000倍。然后在DBP轉運蛋白的載運下,通過血液到達小腸、骨等靶器官中與靶器官的核受體(VDRn)或膜受體(VDRm)結合,發揮相應的生物學效應。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夠幫助您更好的使用該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