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 廢水好氧生物處理原理
一、好氧生物處理的基本生物過程
所謂“好氧”:是指這類生物必須在有分子態氧氣(O2)的存在下,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主要包括大部分微生物、動物以及我們人類;
所謂“厭氧”:是能在無分子態氧存在的條件下,能進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的生物,如厭氧細菌、酵母菌等。
好氧生物處理過程的生化反應方程式:
① 分解反應(又稱氧化反應、異化代謝、分解代謝)
CHONS + O2 CO2 + H2O + NH3 + SO42- +¼+能量
(有機物的組成元素)
② 合成反應(也稱合成代謝、同化作用)
C、H、O、N、S + 能量 C5H7NO2
③ 內源呼吸(也稱細胞物質的自身氧化)
C5H7NO2 + O2 CO2 + H2O + NH3 + SO42- +¼+能量
在正常情況下,各類微生物細胞物質的成分是相對穩定的,一般可用下列實驗式來表示:細菌:C5H7NO2;真菌:C16H17NO6;藻類:C5H8NO2;原生動物:C7H14NO3
分解與合成的相互關系:
1)二者不可分,而是相互依賴的;a、分解過程為合成提供能量和前物,而合成則給分解提供物質基礎;b、分解過程是一個產能過程,合成過程則是一個耗能過程。
2)對有機物的去除,二者都有重要貢獻;3)合成量的大小,對后續污泥的處理有直接影響(污泥的處理費用一般可以占整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40~50%)。
不同形式的有機物被生物降解的歷程也不同:
一方面:結構簡單、小分子、可溶性物質,直接進入細胞壁;結構復雜、大分子、膠體狀或顆粒狀的物質,則首先被微生物吸附,隨后在胞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液化成小分子有機物,再進入細胞內。
另一方面:有機物的化學結構不同,其降解過程也會不同,如:糖類;脂類;蛋白質
二、影響好氧生物處理的主要因素
① 溶解氧(DO): 約1~2mg/l;
② 水溫: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生化反應的速率加快,增殖速率也加快;細胞的組成物如蛋白質、核酸等對溫度很敏感,溫度突升或降并超過一定限度時,會有不可逆的破壞;zui適宜溫度 15~30°C; >40°C 或< 10°C后,會有不利影響。
③ 營養物質:細胞組成中,C、H、O、N約占90~97%;其余3~10%為無機元素,主要的是P;生活污水一般不需再投加營養物質;而某些工業廢水則需要,一般對于好氧生物處理工藝,應按BOD : N : P = 100 : 5 : 1 投加N和P;其它無機營養元素:K、Mg、Ca、S、Na等;微量元素: Fe、Cu、Mn、Mo、Si、硼等;
④ pH值:一般好氧微生物的zui適宜pH在6.5~8.5之間;pH < 4.5時,真菌將占優勢,引起污泥膨脹;另一方面,微生物的活動也會影響混合液的pH值。
⑤ 有毒物質(抑制物質):重金屬;氰化物;H2S;鹵族元素及其化合物;酚、醇、醛等;
⑥ 有機負荷率:污水中的有機物本來是微生物的食物,但太多時,也會不利于微生物;
⑦ 氧化還原電位:好氧細菌:+300 ~ 400 mV, 至少要求大于+100 mV;厭氧細菌:要求小于+100 mV,對于嚴格厭氧細菌,則<-100 mV,甚至<-300 mV。
第二節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原理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并產生CH4和CO2的過程。
一、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基本生物過程——階段性理論
1、兩階段理論:
20世紀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兩階段理論”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