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美國休斯頓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Timothy Cooper及同事在菌群進化研究中發現有益突變間存在著負性異位顯性現象,這一研究結果有將助于促使科學家們更深入地了解生物進化機制。這一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6月3日的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上。
“我們開展這項研究的zui初動機是希望了解生物體在不斷適應環境變化的進化過程中起重要影響的因子,”Cooper說:“目前對于種群進化中突變間相互影響的研究仍是進化機制研究中一個較大的空白。我們的研究將幫助填補這一空白,推動研究人員更深入地了解種群進化機制。”
在這篇文章中,Cooper及研究小組對一種已培養數千代的菌群進行了重點研究。過去的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祖先菌群,這一菌群的環境適應性提高了近35%。研究人員鑒別了菌群中產生的有益基因突變,并嘗試將所有的突變組合添加到祖先菌株中去。然而他們卻驚訝地發現突變組合以一種奇特方式發揮著效應。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促使細菌對環境適應性增強的突變并沒有產生穩定的效應。隨著添加的突變逐漸增多,這些突變基因之間的相互干擾愈加顯著。看起來似乎所有的突變都在試圖完成相同的任務由此而產生了相互競爭和抑制。
“研究結果表明隨著不斷添加新的有益突變,菌群對環境的適應性逐漸降低,”Cooper說:“這有點像我們在運動賽場上看到的一樣,由*級明星組成的運動隊未必是zui的團隊。”
盡管Cooper的研究團隊開展這項研究已有5年的時間了,然而他表示他們的工作還只是一個開始,在未來他們將致力尋找能幫助他們預測種群進化的機制的廣泛模式。隨著不斷加深對細菌突變相互作用的了解,這些研究發現將不僅能運用于揭示天然的菌群,還將能用于探索人體內菌群的進化機制。
除了Cooper,這一研究小組的成員還包括大學生Aisha Khan,博士后工作人員Duy Dinh,以及密西根州里大學Richard Lenski教授,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Dominique Schneider。這一研究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局的資金支助。
另外,在同一期的《Science》雜志上來自哈佛大學的Chris Marx實驗室研究了在不同培養基中不同細菌進化生成的有益突變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同樣發現了效益遞減這一廣泛的趨勢。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