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Thomson等人分離并建立了*個人類胚胎干細胞系以來,干細胞研究就成為再生醫學研究領域的熱點。干細胞技術的發展將改變傳統的用藥和手術治療模式,成為治療糖尿病、白血病、惡性腫瘤和心腦血管病等難治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將給生物醫藥領域乃至人類生活帶來深刻變化,同時具有巨大的產業化前景和應用優勢。因此,各國政府、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專門的研究中心或實驗室,開展干細胞研究,開發新的診斷治療技術,培養人才,以期能夠為人類疾病的治療開辟更有效的新途徑。
國外干細胞研究機構概況
1.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
現狀胞開展CIRM等。根據研究所(和學及其的撥款都促進了干細胞研究組向理事會提交香瓜要求(加州再生醫學研究所(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 CIRM)成立于2005年,是集加州干細胞研究和相關基金資助管理為一體的研發機構。在遵循道德和倫理的前提下,CIRM旨在支持和促進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相關研究,開發新的治療和診斷技術,以減輕人們患慢性疾病和創傷性疾病的痛苦。
CIRM利用債券收益的方式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生物醫學的研發,尤其是診斷和治療技術的開發和其他可能挽救生命重要研究的開展。CIRM干細胞研究基金提供給整個加州的盈利和非盈利機構和研究組織。招標書(Requests for Applications, RFA)都要由專家小組審核后,向理事會提交相關建議,理事會通過投票方式決定是否撥款。CIRM干細胞研究所有款項的撥出都要通過RFA程序,以保證資金用于zui有前途的科學研究。
截至2010年,CIRM已經在15個基金項目中共撥款328項,總價值超過10億美元。每一階段的撥款都促進了干細胞某個研究領域的發展,使科研工作者們感到離疾病治療又更近了一步。2010年,CIRM對再生醫學研究繼續進行了資助,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已經確定對5類、共計85個項目進行資助,累計資助金額達到2.22億美元。
項目
項目類別
項目數量
資助金額
(萬美元)
正在實施的項目
基礎生物學項目II
16
2,200
科研帶頭人項目
1
600
合計
17
2,800
正在招標的項目
早期轉化型研究II項目
20
8,000
工具和技術項目II(解決干細胞轉化型研究瓶頸的工具和技術)
20
4,000
干細胞移植免疫學項目
20
3,000
科研帶頭人項目
8
4,400
合計
68
19,400
即將開展的項目
靶向臨床開發項目
基礎生物學項目III
疾病小組項目II
表1 2010年CIRM的再生醫學資助項目
2.哈佛干細胞研究所
哈佛干細胞研究所(Harvard Stem Cell Institute,HSCI)成立于2004年,是由哈佛大學、哈佛大學附屬醫院以及一些公共研究機構組成,其目的是對干細胞進行全面的研究,以期對疾病治療帶來幫助。
HSCI主要對三個核心項目進行資助:1)設備儀器及技術共享中心;2)專門研究工具及試劑中心;3)醫療篩選中心。HSCI主要關注的疾病研究包括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腎病以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同時,HSCI還建立了人類細胞治療中心,以開發、設計和實施臨床前和臨床試驗,其中包括與美國FDA的交流工作。目前。HSCI已資助了一項臨床前試驗和一項的臨床研究。過去的一年,無論是發表的論文數量或是從事干細胞研究的研究者,哈佛大學干細胞研究所都遙遙。此外,HSCI還致力于加速科研成果向產業化的轉變,2009年,美國的四分之一從事干細胞研發的新公司都是由HSCI建立的,目前已經有兩項產品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HSCI還設有從高中生到研究生的教育培訓項目,其大學生實習項目(HIP)匯集了來自哈佛大學和35所高校的學生。實習期間,學生可以在HSCI的各個實驗室研究學習。此外,HSCI還出版了免費刊物StemBook,報道干細胞研究進展。在科研與人文的交流互動中,HSCI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學人文中心匯集了科學和人文學院的學者,圍繞生物技術創新的倫理問題展開討論,特別是干細胞的倫理問題。
主要組成機構
1.Beth以色列執事醫療中心,布里格姆婦女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Dana - Farber癌癥研究所,福賽思研究中心,哈佛商學院,哈佛大學,哈佛神學院,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哈佛*學院,哈佛法學院,哈佛醫學院,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免疫疾病研究所,喬斯林糖尿病中心,馬薩諸塞眼耳療養院,馬薩諸塞州總醫院,麥克萊恩醫院,Schepens眼科研究所
主要項目
2.血液、癌癥、心血管疾病、初級職工計劃、細胞生長、表觀遺傳學、干細胞功能及老化、干細胞調節、倫理學和公共政策、腎病、神經系統疾病、轉化研究等
職員
主要職員75人;附屬職工140人;科學家900多位
成果
從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一年間發表相關論文及成果400多篇
主要組成機構
1.Beth以色列執事醫療中心,布里格姆婦女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Dana - Farber癌癥研究所,福賽思研究中心,哈佛商學院,哈佛大學,哈佛神學院,哈佛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哈佛*學院,哈佛法學院,哈佛醫學院,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免疫疾病研究所,喬斯林糖尿病中心,馬薩諸塞眼耳療養院,馬薩諸塞州總醫院,麥克萊恩醫院,Schepens眼科研究所
主要項目
2.血液、癌癥、心血管疾病、初級職工計劃、細胞生長、表觀遺傳學、干細胞功能及老化、干細胞調節、倫理學和公共政策、腎病、神經系統疾病、轉化研究等
職員
主要職員75人;附屬職工140人;科學家900多位
成果
從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一年間發表相關論文及成果400多篇
表 2 HSCI的組成和主要項目
3. McGowan再生醫學研究所
McGowan再生醫學研究所(McGowan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成立于2001年,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和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UPMC)聯合在McGowan人造器官中心的基礎上規劃建立。研究所有240多位研究員,2000多名職工,這些研究者來自40多個不同的學科。匹茲堡大學和UPMC每年在再生醫學研究領域的投資超過750萬美元,這項投資是McGowan研究所主要的經費來源。自2001年成立以來,研究所已經向外擴展15家公司。
McGowan再生醫學研究所主要從三個重點領域加快在再生醫學研究,這三個領域包括:組織工程和生物材料、細胞療法、醫療設備及人造器官。組織工程的zui基本水平是細胞與支架材料結合產生有功能的組織結構。McGowan研究所的研究者們正在開發可降解的聚合物材料,也正試圖通過新的途徑把填充材料加工成三維結構,并使其能與表面生物信號分子結合。細胞療法是一個很廣闊的領域,McGowan研究所的研究者們正在研究各種遺傳疾病的治療方法。在對中風、糖尿病、大小便失禁、心臟衰竭等以細胞治療為基礎的臨床試驗中,McGowan研究所有著世界前沿的一套療法。McGowan研究所在再生醫學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展先進的技術,期望可以改善組織器官甚至使器官重生。由于與UPMC的從屬關系,McGowan研究所還成為全國的臨床研究中心之一。UPMC有一系列組織良好和行之有效的臨床試驗基礎設施,為臨床研究課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過去的八年間,匹茲堡大學和UPMC共進行了22項再生醫學方面的臨床試驗。2008年,McGowan研究所接受了國家8500萬美元的研究項目,建立武裝*再生醫學研究所(AFIRM)。該研究所將致力于通過再生醫學研究,為戰場受傷的士兵進行治療。由AFIRM開發的醫療方法也將有利于民眾燒傷和嚴重創傷的治療。
作為再生醫學領域的,McGowan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培養新的有潛力的科學家,研究所與其合作伙伴共同制定了一個在再生醫學方面的聯合培訓計劃,所提供的教育方案涉及本科、碩士及博士水平。
4.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
京都大學誘導多能干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iRA)成立于2008年1月22日,旨在鞏固和促進日本在iPS細胞技術上的研究。Shinya Yamanaka實驗室在2006年和2007年分別成功誘導小鼠iPS細胞和人類iPS細胞,這些發現使iPS細胞成為了再生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此后,日本京都大學便在京都大學合成細胞與材料科學研究所(iCeMS)內建立了CiRA,以促進iPS細胞技術的發展。雖然CiRA的重點仍是基礎研究領域,但是已經開始通過謹慎和適當的臨床前和臨床試驗,進行iPS細胞相關的再生醫學應用研究。為了促進臨床應用目標的實現,2010年4月1日起,CiRA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機構。中心由研究部門、研究策略部門以及事務部門組成,其中研究部門包括:初期細胞重編程研究部、細胞增殖分化研究部、臨床應用研究部、調控科學研究部以及動物實驗設施和iPS細胞治療中心兩個附屬部門。中心所長由Shinya Yamanaka擔任。京都大學還成立了iPS細胞研究基金,從財政上支持iPS細胞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申請。
iPS細胞技術在治療和其他醫學應用領域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iPS細胞能被誘導成為多種類型的細胞,在復方藥篩選以及毒理學研究中,iPS細胞可以提供純試驗床細胞群。同樣,誘導病人特異的iPS細胞將有助于對發病機理的研究以及新一代治療方法的發展。iPS細胞將來有一天可能應用于再生醫學,不過還有許多障礙未能克服,比如如何安全有效地產生iPS細胞,怎樣誘導iPS細胞產生特異的細胞類型以及細胞移植的具體方法等。安全性是開發臨床應用的首要問題,目前,中心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CiRA的目標是通過干細胞和再生醫學的研究,發展iPS技術研究,使中心成為世界上zui的iPS細胞研究所。中心通過與京都大學再生細胞與材料科學研究所、醫學研究院以及大學附屬醫院的密切,促進研究合作以及年輕科學家的培養和交流。此外,為了zui大限度地從研究成果中獲益,中心海建立了CiRA研究相關的知識產權體系。
5.澳大利亞干細胞中心
澳大利亞干細胞中心(Australian Stem Cell Centre , ASCC)成立于2002年,旨在為干細胞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科研環境,促進澳大利亞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并zui終促進人類的健康。澳大利亞干細胞中心的成員包括Monash大學、Queensland大學、Howard Florey中心和Adelaide大學。利益相關機構包括Melbourne大學、Baker IDI、Murdoch兒童研究所、Victor Chang心臟病研究所和Mater醫學研究所。ASCC希望通過科學、社會、政府、媒體等多種途徑,增加民眾對于干細胞及干細胞應用的了解,這將有利于澳大利亞干細胞研究工作的進行。
目前,中心有200余位研究者和70多名學生,他們從事30多項干細胞相關的研究工作。中心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物反應器和干細胞增殖、細胞重編程及多能性誘導、多能干細胞的分化和成體干細胞。
6.羅斯林研究所
羅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于1993年在蘇格蘭中洛錫安羅斯林建立,由英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提供贊助。研究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9年愛丁堡大學的動物遺傳研究所。2007年4月,羅斯林研究所與動物健康研究所原有的神經病發病機理部門進行整合,并于2008年4月合并成為愛丁堡大學獸醫研究*學院的一部分。
1996年,Ian Wilmut及其同事培育出世界上*頭克隆羊多莉。一年后,帶有人類基因的綿羊Polly和Molly也被克隆出來。2003年6月,羅斯林研究所建立了利用人類胚胎克隆提取干細胞的新實驗室,由多莉羊之父Ian Wilmut領導。該實驗室將系統研究人類胚胎克隆的每一個步驟,研究克隆對胚胎、胎盤、胎兒和動物的影響,并將其與自然受精胚胎和試管受精胚胎相比較。Wilmut認為,該項目將會促進發育生物學基礎理論的發展,從而有望吸引許多實驗室的注意。
1995年,羅斯林研究所成立了羅斯林細胞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個非盈利性的企業,用以鞏固并拓展羅斯林研究所在人體干細胞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該公司的工作重點在于研究可供臨床使用的新細胞系。能夠制出臨床使用的干細胞是發揮干細胞潛力必須戰勝的重大難題。目前,羅斯林細胞公司正與蘇格蘭國家輸血服務中心(Scottish NationalBlood Transfusion Service,SNBTS)密切合作,以使其生產出的干細胞系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標準,滿足臨床應用的需求。SNBTS擁有豐富的經驗,可在蘇格蘭國家健康服務中心(Scottish National Health Service)內供應用于臨床應用的組織產品。
7.倫敦環球大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
倫敦環球大學干細胞與再生醫學(UCL Center for Stem Cells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4日,其成員包括研究機構、醫院、倫敦大學相關研究所以及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等160多個研究小組。目前,中心的研究項目包括干細胞功能、內源性胚胎干細胞及成體干細胞、干細胞獲取及培養、干細胞增殖分化的相關因子以及分化途徑、應用器官組織工程治療某些疾病和干細胞藥物檢測等。
干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的研究涉及到許多學科,包括生命科學與醫學、納米技術、數學和物理科學、計算機、生物信息學和化學技術等。中心在重視研究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教育活動的開展,關注干細胞相關研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研究涉及到的生物醫學倫理和法律問題等。
8.蘇格蘭再生醫學中心
蘇格蘭再生醫學中心(Scottish Centr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SCRM)作為世界*的再生醫學與干細胞研究中心正在興建之中,地點位于愛丁堡(作為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一部分),并將于2011 年投入運營。這座耗資5400 萬英鎊的世界*的干細胞研究與醫學研究中心將讓愛丁堡大學干細胞研究中心(ISCR)羅林斯研究所、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中享有聲譽的科學家齊聚一堂。在提供先進的研究設施、的生產能力以及商業化便利條件方面,SCRM 將擁有兩大主要特色:可以容納220 位研究人員的高質量住宿膳食條件,可在范圍內招募人才;“可擴展的”細胞研發制造中心。
蘇格蘭再生醫學中心將橫跨干細胞監管基礎機制和將干細胞用于藥物臨床轉化研究的廣闊范圍,并為干細胞療法原則提供有力的證據支撐。SCRM 在蘇格蘭將重點進行人員培訓以及將研究中出現的機會商業化。
國內干細胞研究機構概況
1.科技部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國家科技部批準組建,成立于2002年。該中心所依拖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是目前國內造血干細胞研究zui的單位,承擔著國家在血液學和血液病方面重大科研課題70多項。
中心的主要任務是:1)創造條件吸引和培養干細胞及相關生命科學技術研究人員,成為聚攏該領域人才的基地,2)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的研究和產業化項目的工程研究,成為代表國家水平的干細胞工程技術的新項目發生器,3)集中力量進行優選項目的產業化技術的工程化研究和產業化生產系統集成以及規模化生產的中期試驗,成為具有先進水平的干細胞新產品孵化器、規模化生產的推進器,4)向干細胞工程產業化基地及其它高新技術企業輸出新產品、新項目和新技術,以成果轉化或技術入股、資金入股和直接參與經營管理等方式,在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周圍形成一批參股或控股的干細胞高新技術產業群。
中心設有四個部門:干細胞技術產品研發部、干細胞應用基礎研究部、干細胞技術臨床應用研究部和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中心先后承擔了國家和天津市各類基金計劃38項,發表學術論文130余篇,出版專著3部,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7項,獲發明銷售3項,建立了干細胞庫、干細胞擴增、基因工程制藥、基因治療等10多個高技術平臺,從國內外引進20多名干細胞人才,培養了6名博士后,107名研究生,為國內培養了專業技術人員300余名。
2.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位于天津濱海新區,是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組建的。主要從事細胞治療產品、體內外分離與擴增干細胞、基因工程多肽藥物等的研究開發,旨在加速干細胞工程技術開發和基因工程藥物的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中心的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世界*、國內的細胞產品研究、開發、存儲和應用中心,真正承擔起推廣和扶植各地干細胞研究和應用的責任,成為中國干細胞產業化領域的,帶動國家細胞產品生物產業鏈和產業群的發展和繁榮。
中心擁有*專家、博士和碩士研究人員20余人,有先進的儀器設備和525平方米的實驗室,建有臍帶間充質GMP級生產車間(包括萬級生產區和檢驗區);建立了標準化的干細胞分離、檢測、培養、擴增和保存的配套工藝技術和質量控制體系;運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人胎盤、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及其構建方法》,建成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庫。中心開發的干細胞治療新產品——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已進入新藥申報、臨床實驗階段,為治療惡性腫瘤、血液病、神經損傷、肝病、糖尿病等重大疑難疾病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目前中心已初步具備批量生產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的能力。
3.人類胚胎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人類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組建的,由盧光琇教授擔任科學家。
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平臺,研究建立干細胞技術標準和應用標準,開發與干細胞技術相關的新工藝、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對重要科研成果進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統集成,同時還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活動,促進干細胞技術的產業化進程。
中心現有醫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殖工程學、干細胞工程學、醫學倫理學等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銷售點。現有教授6人,其中博士導師4人,碩士導師5人,副教授9人,學術梯隊中有博士學位者達54% 。目前中心主要著眼于研究和開發成骨干細胞、造血干細胞、神經干細胞和胰島干細胞等,建立以胚胎干細胞為主,以成體干細胞為輔的技術平臺,力爭在攻克癌癥、腫瘤等方面有所突破。
4.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
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8月,首任所長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院長裴端卿兼任。研究所旨在干細胞和再生醫學領域建設集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臨床治療和技術咨詢為一體的中心。研究所的宗旨是聯合華南地區各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科研力量,組建協同攻關的化干細胞科研團隊,緊密結合國家戰略規劃、臨床需要和市場需求,加快基礎研究發展,促進相關產業化進程,針對人類重大疾病,探索出可行的干細胞治療的新途徑。
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已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形成了一支專業結構互補性強、學術思維活躍、專業覆蓋面廣、技術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學術隊伍。現有固定人員超過100人,包括12位留學歸國研究員,數名副研究員。其中裴端卿、賴良學、陳永龍、戚華宇、吳東海、盛國慶、丁克、曾令文、蔣晟、Miguel Esteban、李致遠和舒曉東等在歐美*大學和研究機構學習、研究干細胞及其相關領域多達十幾年,并在*學術刊物發表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研究所還組建了干細胞海外創新團隊,該團隊既是研究所干細胞領域的主要合作對象,更是研究所與合作的橋梁。
研究所的研究范圍包括干細胞多能性維持、干細胞分化的機制、干細胞的細胞周期、神經干細胞研究、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干細胞研究技術平臺、體細胞的重編程研究及利用動物克隆技術與轉基因技術相結合研制與培育和干細胞治療相關的細胞、組織、器官和動物產品。該所在國內取得了iPS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提升了中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目前,以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所為理事長單位的廣州干細胞與再生醫學技術聯盟業已成立。
5.中國四大干細胞庫
5.1北京干細胞庫
北京干細胞庫成立于2007年1月。主管機構為中國科學院暨天津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會同天津市中心婦產科醫院,北京大學干細胞中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共同支持建立。中國北京干細胞庫旨在聯合國內干細胞研究的主要力量,優勢集成,技術互補,圍繞建立臨床級胚胎干細胞和人孤雌胚胎干細胞研究關鍵技術和干細胞資源庫這一關鍵問題,建立、完善和發展相關技術、自主創造和收集多種干細胞資源,為有關研究活動及國內外干細胞研究機構/人員提供干細胞材料、信息、知識和技術等服務、支撐和保障。
5.2南方干細胞庫
南方干細胞庫成立于2008年6月,主管機構為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分子醫學中心,并由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共同支持。南方干細胞庫側重在疾病干細胞建系和hpESC建系,和北方干細胞庫聯合共同構建孤雌干細胞建系的技術平臺,完善常規干細胞培養技術和操作規程。現有專職人員11名圍繞干細胞材料庫、干細胞信息庫的建立,技術攻關和提供干細胞技術服務等工作全面負責干細胞庫的研究和日常運行。
5.3中國科學院干細胞庫
中國科學院干細胞庫成立于2007年1月。主管機構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共同支持建立。中國科學院干細胞庫旨在建立、收集、鑒定、貯藏和供應干細胞并提供干細胞研究相關的技術和材料,促進中國干細胞資源(特別是人類胚胎干細胞資源)的共享,為中國干細胞研究的發展和交流提供支持。
5.4華東干細胞庫
華東干細胞庫依托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干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作為全國干細胞庫的組成部分和管理中心,是為華東地區為主的干細胞研究科學家提供干細胞材料和技術服務的干細胞技術平臺,同時負責國家干細胞資源庫和中心數據庫及整個干細胞庫運行工作的管理和協調。華東干細胞庫側重建立臨床級hESC系和無動物成分hESC系,提供各種經過干細胞庫鑒定和標準化的干細胞材料,包括研究級的各種干細胞、臨床級hESC、無動物成分hESC、hpESC及個別疾病干細胞等,并提供胚胎干細胞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干細胞系鑒定等服務。華東干細胞庫還負責建立國家干細胞庫統一的材料轉移協議(MTA)管理運行規范(GSCBP)干細胞庫硬件標準以及與接軌的倫理審查體系,建立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干細胞資源共享機制以及與干細胞研究機構和組織的對等和合作關系。
(中國科學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詢中心 毛開云)
相關產品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