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電力系統中性點接地保護來說,消弧線圈必須是可調節的,以便匹配和補償在電網運行期間可能發生變化的電容性泄露電流。
通常來說,有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調節消弧線圈的阻抗(或電流):
1. 通過初級繞組分接開關(調匝式)
2. 通過機械氣隙控制(柱塞式)
3. 通過次級繞組電容器組(實心固定式)
1917年,WaldemarPetersen先生發明的初始調匝式消弧線圈通過相對粗糙的檔位(通常約為每檔10%)進行調節,對于熄滅大多數架空線路系統的閃絡故障*沒有問題,但是出于安全和其它原因考慮,更加精細的調諧越來越變得需要。
1920年代后期,機械調隙式消弧線圈開發成功,是通過機械氣隙控制實現無級調節的線圈。此種柱塞式設計也同樣適用于自動調諧控制。
1990年代早期,由瑞典SwedishNeutral公司 Klaus Winter先生開發的第三代線圈類型基于創造性的實心固定式設計,該線圈的調節是通過低壓電容器組連接到線圈的次級繞組完成的,電容器組的六個元件可以實現64個排列(見圖1)。對于90%的常規控制范圍,失諧度可達到大僅+/-0.7%,優于“無級”柱塞式消弧線圈的機械調節公差(+/- 1.0%)。
消弧線圈控制原理圖
實心固定式線圈的調諧不僅更,而且比柱塞式和調匝式的調諧更快。電容器組的獨立元件可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調諧到小和大之間的任何位置,而柱塞式和調匝式線圈需要至少幾分鐘來從小位置調整到大位置。
油浸式消弧線圈(戶外)
而且,實心固定式線圈的簡單而堅固的設計使得油浸式滅弧線圈的密封性更好且和免維護。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