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炒菜散發出的油煙是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的大量熱氧化分解產物。烹調時,油脂受熱,當溫度達到食用油的發煙點170℃時,出現初期分解的藍煙霧,隨著溫度繼續升高,分解速度加快,當溫度達250℃時,出現大量油煙,并伴有刺鼻的氣味,油煙粒度在0.01微米-0.3微米。
每一種油脂產品都有"煙點",也就是開始明顯冒煙的溫度。過去那種顏色暗淡的粗油,往往在130度以上就開始冒煙,而對于大部分如今的純凈透明油脂產品來說,這個溫度通常在200度左右,有的甚至更高。日常炒菜的合適溫度是180度,實際上是無需冒煙之后才下菜的。換句話說,冒油煙之后再放菜,是粗油時代的習慣,用如今的純凈油脂烹調,冒油煙時的溫度已經太高了,不僅對油有害,對維生素有破壞,油煙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空氣污染。
炒菜溫度在200-300℃之間產生的油煙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包括、苯、甲醛、巴豆醛等,均為有毒物質和致癌嫌疑物質。目前國內外研究均已經確認,油煙是肺癌的風險因素。在華人烹調圈中,無論是內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新加坡的研究,都驗證了油煙與烹調者健康損害之間的密切關系。
除了讓肺癌風險增大之外,油煙與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等的危險也可能有關。有研究證明,經常炒菜的女性體內代謝物、苯和巴豆醛的含量與對照相比顯著升高,也有研究證明烹調工作者體內的1-羥基芘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大大高于非烹調者。這1-羥基芘就是多環芳烴類致癌物中的一種,而丙二醛是血液中的氧化產物,與心臟病等慢性病有密切關系。
高溫油煙產生的有毒煙霧,能損傷呼吸系統,從而誘發肺癌。 有毒煙霧的產生與溫度有關:當油燒到150攝氏度時,其中甘油會生成,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對鼻、眼、黏膜有較強的刺激;當油燒到"吐火"時,除產生外,還會產生凝聚體,導致細胞染色體損傷,發生癌變。反復加熱的食油含有致癌物質更多,它的危害性更大。
減少煙氣方法
第1招:改變"急火炒菜"的烹飪習慣。
不要使油溫過熱, 油溫不要超過200℃(以油鍋冒煙為極限),這樣不僅能減輕"油煙綜合癥",下鍋菜中的維生素也能得到有效保存。
第2招:不用反復烹炸的油。 有的家庭主婦為了節省點油,炸魚、炸排骨用過的油反復使用也不棄掉,殊不知這里面也含有很多致癌物質。反復加熱的食油,如多次用來炸食品的食油,不僅本身含有致癌物質,它所產生的油煙含致癌物也更多,危害更大。
第3招:一定要做好廚房的通風換氣。廚房要經常保持自然通風,同時還要安裝性能、效果較好的抽油煙機。在烹飪過程中,要始終打開抽油煙機,炒完菜10分鐘后再關抽油煙機。
第4招:盡量用蒸、煮、炒等烹飪手段。這樣既可減少食用油的用量,還可減少對食物營養成分的破壞。
食堂的煙氣來源
指食物烹任、加工過程中揮發的油脂、有機質及其加熱分解或裂解產物,統稱為油煙。油煙檢測包含飲食業單位的油煙排放,新設立飲食業單位的設計、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及其經營期間的油煙排放;排放油煙的食品加工單位和非經營性單位內部職工食堂等。
油類物質不*燃燒沉積出的細而疏松的黑煤煙,可用來制墨、油墨等。油煙油煙
我們平時炒菜散發出的油煙是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溫條件下,產生的大量熱氧化分解產物。烹調時,油脂受熱,當溫度達到食用油的發煙點170℃時,出現初期分解的藍煙霧,隨著溫度繼續升高,分解速度加快,當溫度達250℃時,出現大量油煙,并伴有刺鼻的氣味,油煙粒度在0.01微米-0.3微米。
有關部門從居民家庭收集的經常煎炸食物的油煙樣品進行分析,共測出220 多種化學物質,其中主要有醛、酮、烴、脂肪酸、醇、芳香族化合物、酯、內酯、雜環化合物等。在烹調油煙中還發現揮發性亞硝胺等已知突變致癌物。
屬于室內空氣污染物。
青島路博OSD130型便攜式(直讀式)快速油煙監測儀
產品介紹:
OSD130型便攜式(直讀式)快速油煙監測儀可以在現場立即得到的油煙排放數據,快速方便,靈敏度高,重復穩定性好,大大提高了烹飪油煙的監測效率。該產品經過大量環境監測部門使用,反映良好。
主要特點:
1.現場實時檢測,實時顯示油煙排放實際濃度值;
2. 全自動測量,檢測精度高,數據重復性好;
3. 采樣間隔可在2-15之間設定,自動計算并顯示油煙排放的平均值,zui大值,zui小值;
4. 操作簡單方便,只需按幾個鍵即可完成;
5. 極低的運行和維護費用;
6. 可檢測其他各種非食用油油煙;
7. 增加風速、靜壓、溫濕度測量功能;
8.內置打印機,方便數據記錄保存;
9. 滿足國家環保部《環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 便攜式飲食油煙檢測儀》(HJ2526-2012)
適用范圍:
1. 餐廳、飯館、食堂等單位烹調油煙濃度的現場監測
2. 檢測油煙發生器性能和油煙凈化器的凈化效率
3. 非食用油煙(如瀝青煙,松香煙等)產生場所的有害煙霧濃度檢測
4. 其他有毒煙霧的監測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