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譜法是本世紀初(1906年)蘇聯植物學家茨維特創立的。他在研究植物葉的色素成分時,用一根填充碳酸鈣顆粒的玻璃管,將植物葉浸取液加到管柱頂端,用純凈石油醚加以沖洗,將葉綠素分離成幾個具有不同顏色的譜帶,然后按譜帶顏色對混合物進行鑒定分析。當時茨維特把這種分離命名為色譜法。雖然今天的色譜法遠遠超出了原來范圍,但仍沒用色譜這個名稱。
此后很長時間內,色譜法并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1941年,英國生物化學家馬丁(Martin)等人才發展了這個方法,并把分餾過程的塔板理論引入應用于色譜過程中。1952年Martin和James發表了氣相色譜的*篇論文,可以說是氣相色譜法的誕生,人此以后色譜法得到了迅速發展。
1954年端依(Ray.N.H)把熱導池檢測器用于氣相色譜儀,1955年*臺商品儀器問世,1956年荷蘭學者范第姆特(Van Deemter)等人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氣相色譜的理論,從而為氣相色譜法奠定了理論基礎。1957年,又出現了毛細管色譜柱和氫焰離子化檢測器,1959年又研制出電子捕獲檢測器,1966年出現了火焰光度檢測器,直到1976年把微機引入氣相色譜儀,使氣相色譜法進入了“智能化”,使操作和分析*自動化。
目前,色譜法無論在理論上,方法上和設備上都日趨成熟,已成為極有用一門獨立學科和技術,在分析領域占據重要地位。而且,這門技術還在繼續向前發展,其趨勢主要是:發展新型的色譜柱以提高分辨率;發展特殊檢測器增強色譜定性功能;采用微機使分析*自動化;與其他儀器聯用,擴大分析功能等。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