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高-端國產儀器設備的自主研發,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引導和支持政策,不讓高-端儀器成為科技創新的掣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特別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作為國產科學儀器的代表企業,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光科技)一直致力于成為“高-端儀器裝備民族品牌領-軍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堅持國產儀器自主創新研發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近日,相關媒體特別采訪了聚光科技董事長顧海濤,他分享了對科學儀器創新的獨到見解,及聚光科技創新研發上的獨“聚”匠心。

聚光科技董事長 顧海濤
國產科學儀器創新發展的主要“阻力”來源于“市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儀器是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對科學儀器的創新研發和產業化高度重視。隨著信息科技、材料科學、納米技術等的深入發展,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國科學儀器的研發水平也逐漸增強。
顧海濤談道:“總體來說,中國科學儀器的整體研發能力有顯著進步,特別在環境監測領域,由于龐大的監測需求,我國環境監測儀器走在了全-球-前列,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不過,顧海濤也指出,對于色譜、質譜、光譜等高-端科研儀器,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對于當前行業呼吁的從跟跑、并跑再到領-跑,顧海濤認為現階段很多通用分析儀器達到并跑已不易,國產儀器科技創新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國產科學儀器破浪在即,但同時也面臨著不少阻力,顧海濤分析道:首先,國產科學儀器發展的主要阻力在于市場。科學儀器行業涉及儀器的種類雖多,但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尤其對于高-端科學儀器,不僅儀器單價高,而且受眾有限,整體規模不大。
與此同時,國外企業已經花了幾十年來打磨一款產品,國內團隊如果再去研究這項技術還需要投入很多資金、人力、時間等,而往往這樣的投入和回報不是特別對等。基于此,一些企業會愿意選擇去做一些量大面廣、相對低端的產品,長此以往,也就使得國產高-端儀器發展緩慢;
其次,國產儀器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科研院所老師們研發的儀器工程化能力也較弱,工程化成為國產科學儀器產業鏈建設的一大難點;再者,目前國產核心元器件的研發水平相對較低,這也一度成為國產替代卡脖子的難題。
“平臺化”+“艦隊群”,聚光科技工程化能力建設優勢凸顯
處于創新的土壤中才能激發創新的源泉,國產儀器的創新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這其中的創新不僅僅是儀器技術和方法的創新,還包括公司運營、研發管理體系、人才等多個方面。作為國產儀器的突出代表,聚光科技的“平臺化”、“艦隊群”模式吸引了大家的關注。
首先,基于平臺化的工程能力建設是聚光科技一直在努力進行并極-具競爭力的優勢所在,這也是聚光科技多年經驗的累積以及多產品線布局打下的堅實基礎。
“聚光科技秉承著‘平臺化’的創新理念,每一種技術平臺可以涵蓋各種產品線,每個技術在不同的行業里可以做不同的產品。同時,不同產品之間的工程化能力又是打通的,比如各產品線的研發流程、器件庫等都是統一的。”
顧海濤強調說,“平臺化搭建之后復用的越多,成本就會越低,質量就會越高,人才也就越容易培養。同時,基于平臺化的管理,各項相關的業務也更容易拓展,比如基于我們的工程化平臺,聚光科技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攻關、并拓展了溫室氣體分析儀產線,也充分體現了平臺化的優勢。”
那么,平臺化的同時如何保持高效率?據介紹,聚光科技在實現平臺化的同時,還會靈活的根據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及需求將一些業務合并或者拆分,形成“艦隊群”的發展模式。不僅如此,聚光科技還通過發展內部創業模式,鼓勵員工自主創業,成立一些初創公司,并讓員工持一定的股權,形成人才發展的“艦隊群”。
在這種戰略規劃下,目前,聚光科技布局了譜育科技、吉天儀器、靈析光電、雙譜科技、聚光盈安、譜聚醫療、聚致生物、聚光物聯等多家子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聚光科技聚焦高精度激光分析技術平臺,拓展生態環境、氣象、半導體制造、雙碳監測、燃氣安全等領域業務,成立了浙江靈析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目前在環境和氣象領域該公司的高精度光腔衰蕩溫室氣體分析儀已備受好評。
市場導向為主,構建多元化創新激勵機制
科技的創新離不開資金的投入,用于科技研發的經費、人力資源等的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企業的科技實力。多年來,聚光科技始終保持優先研發的理念,相關公告顯示,2022年聚光科技研發費用達5.66億元。
對于公司未來的研發投入走勢,顧海濤表示,聚光科技對研發投入沒有做特別的控制,更多的是注重人效的提升。
在給與研發充分的“安全感”之后,新產品的研發方向該如何選擇?“主要根據市場導向和技術創新確定研發的方向。”顧海濤解釋道,“市場導向是首-位,特別是國家和行業的重大需求,以及未來可能會成為風口或熱點的溫室氣體、生命科學、醫療等領域,都是聚光科技重點投入的方向;
在技術方面,聚光科技更傾向于研發技術門檻相對較高的產品,比如,國-內-首-臺套、國產替代產品等;除此之外,聚光科技還鼓勵研發人員直接與客戶溝通,從客戶的需求中發掘產品創新的方向。”
不僅如此,聚光科技還堅持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顧海濤介紹道,聚光科技在員工激勵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機制,一方面,員工可以通過管理職級、技術職級雙通道實現晉升;另一方面,為了鼓勵創新研發,聚光科技還設立了專門的產品獎和技術獎,其中,技術獎重點評估相關技術是否在國際或國內領-先,不與市場收入掛鉤。
在各種創新機制和理念的指引下,聚光科技一路走來取得了一系列讓行業關注的成果。
采訪過程中,顧海濤也給我們進行了分享:“在開始做工業檢測分析時,聚光科技的激光光譜技術就代替了紅外技術,目前,市-場-占-有-率遠超過國外產品;聚光科技研發的高-端儀器設備,例如一些質譜產品,以及環保領域涉及的所有產品基本上都已實現國產化……”
“拓展賽道”+“提升產品性能”,持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創新是最持久的核心競爭力。面對既有的市場格局,顧海濤分享了聚光科技繼續保持和提升產品競爭優勢的“秘訣”:“首先是拓展賽道,在原有的環保、工業過程賽道奔跑的同時,拓展到高-端科學儀器賽道,在這方面,譜育科技近幾年的發展大家有目共睹;其次,是不斷提升原有產品性能,增強產品綜合能力,堅持做頭部產品的第一名。”
對于未來的產品布局規劃,顧海濤說道,公司主要跟隨市場熱點和客戶需求,進行產品的差異化創新,例如,將在溫室氣體監測、同位素監測、消耗臭氧層物質(ODS)自動監測系統與質子轉移飛行時間質譜儀(PTR-TOF)等領域加大投入;持續關注生命科學、醫療健康、基因檢測等前沿技術;不斷推進質譜等高-端科學儀器的國產化進程。
采訪過程中,顧海濤就溫室氣體分析儀的現在和未來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表示,“目前,國內溫室氣體監測儀器尚屬于起步階段,市場上相關儀器的保有量還不是很多,而且主要是進口產品。不過,從長遠來看,環保部門目前也正在做相應的監測試點,國內將逐漸建立溫室氣體的相關標準。隨著相關政策的引導,越來越多的廠商會逐漸加入這一領域,溫室氣體的國產市場潛力非常可觀。未來,聚光科技也將在國產高精度溫室氣體分析儀方面持續發力。”
最后,顧海濤表示,十分感謝全體聚光人的艱苦奮斗、辛勤付出,聚光科技將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不遺余力助力國產科學儀器自主創新。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