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登陸:等候與應戰
臺風“*"登陸:等候與應戰
7月下旬以來,臺風“*"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據中央氣象局最新消息,7月22日以來,浙江和上海總計12個國家站日降雨量突破7月歷史極值。隨著“*"的北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東部及華北東部、遼寧西部等地將有強降雨,累計降雨量大,致災風險高。
目前,我國的臺風預報能力已達到了*水平。臺風來臨前,我國相關部門能夠準確的監測到風暴等級、風速信息以及登陸地區,并發布臺風預警信息,避免了百姓的傷亡和經濟的損失。這個時候,工作人員往往需要借助于氣象站、風速儀、遙測系統、大氣多功能測量儀等多種*的環境監測設備進行氣象觀測,從而實現臺風登陸地的提前預定。
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監測,它通過自身攜帶的高分辨率成像儀、微波濕度計等儀器對臺風的位置、大小、強度、移動方向進行準確高效地監測。可以說氣象衛星猶如一座建在天上的氣象監測站,是航天、遙感、計算機、通信技術結合的產物,時刻守護著我國的氣象安全。
我國2016年11月升空的“風云四號"氣象衛星實現了*水平的氣象監測技術,能夠在三萬六千公里的地球靜止軌道上監測著臺風的一舉一動。該氣象衛星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歷經整整21年才研發出科技成果,在研發的過程中,該團隊先后破解了諸多技術難題,最終實現了“多通道掃描成像輻射計"和“干涉式大氣垂直探測儀"的自主研發,這輛大儀器對我國氣象衛星的全球觀測能力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氣象雷達
氣象雷達是專門用于大氣探測的雷達,屬于主動式微波大氣遙感設備,一般探測距離可以達到400公里。其工作原理是根據它發出的無線電脈沖被臺風云雨滴反射回來的強度來測量臺風的強度以及臺風的風場,利用氣象雷達可以判斷臺風的位置、動向、云雨分布的情況。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自主研發的兩款雷達在今年第8號臺風“瑪莉亞"登陸福建省連江縣后,第一時間參與了對“瑪莉亞"的判斷,為臺風的預報預警等工作提供了準確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