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監測的主推方法是哪個?
閱讀:982 發布時間:2022-1-10
什么是可吸入顆粒物?
我們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也叫作PM10。PM10能夠在環境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對大氣能見度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都很大。PM10直徑小,可以被人體吸入,沉積在呼吸道從而引發疾病。一般來說,顆粒物的直徑越小,深入的部位就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可以沉積在呼吸道,而5微米直徑的顆粒物可以深入呼吸道深部,2微米以下就可以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我們通常把粒徑在10微米以下的顆粒物稱為可吸入顆粒物,也叫作PM10。PM10能夠在環境中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此對大氣能見度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都很大。PM10直徑小,可以被人體吸入,沉積在呼吸道從而引發疾病。一般來說,顆粒物的直徑越小,深入的部位就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可以沉積在呼吸道,而5微米直徑的顆粒物可以深入呼吸道深部,2微米以下就可以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哪些地方容易產生PM10呢?
未鋪的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駛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這些都會產生PM10,當然,重點是揚塵。施工現場容易出現揚塵,所以現在很多施工場地都被嚴格要求,采取規定的措施減輕揚塵污染。
未鋪的瀝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駛的機動車、材料的破碎碾磨處理過程以及被風揚起的塵土……這些都會產生PM10,當然,重點是揚塵。施工現場容易出現揚塵,所以現在很多施工場地都被嚴格要求,采取規定的措施減輕揚塵污染。
在國內,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主要有4種監測方法,分別是稱重法揚塵監測、微量震蕩天平法揚塵監測、β射線法揚塵監測和光散射法揚塵監測。其中β射線法既是國標法推薦使用又可現場直讀的監測方法,是目前各省市大氣網格化監測設備主推的顆粒物監測方法。
β射線吸收法是利用放射源(通常為C14)放射出的β射線照射顆粒物時被吸收導致其強度衰減的原理來實現的。空氣中的顆粒物在吸力作用下經由空氣切割器及采樣頭進入采樣管并沉淀在濾膜上,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采樣后,將放射源移到沉淀有顆粒物的濾膜位置處,β射線通過顆粒物時強度發生衰減,通過對衰減量的測定計算出顆粒物的濃度。
青島和誠β射線顆粒物監測儀主要特點:
1、模塊化設計,故障率低,便于維護,擴展性強;
2、智能化設計,具備故障報警以及故障自診斷功能;
3、可選配不同的切割器頭對PM10和PM2.5濃度進行實時測量;
4、采用β射線吸收法直接測量顆粒物質量濃度,不受季節變化的影響,無需修正,全天候實時提供精確數據;
5、儀器采用采樣和檢測同位置檢測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移動紙帶所帶來的測量誤差;
6、采用DHS(動態加熱系統)加熱采樣入口氣體并具有動態溫濕度補償功能,減少濕度對數據的干擾;
7、采用進口檢測器,測量穩定,安全可靠,數據準確;
8、采樣數據自動記憶,停電后自動保存當前數據,來電后儀器能夠繼續采樣;
9、支持多種方式的數據遠程運輸,包括:WIFI、ZigBeedun、3G、4G、ADSL、光纖等;
10、不銹鋼材質,能夠適應全天候復雜環境,具備電子兼容設計,以及防塵、防水設計;
11、β射線顆粒物在線監測儀具有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可存儲長達365天的數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