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界的新生力量——2021京津冀青年專家論壇在京召開
2021年8月4日-5日,由島津主辦的“2021京津冀青年專家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聚焦分析儀器的新應用、新成果,共分為食品·農業、醫藥、材料·能源三個專場進行,多位來自各實驗室的青年專家及用戶參加了本次論壇。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副事業部長李軍波、營業部副部長馬景輝、營業部京津冀大區副大區經理劉瑞巖分別在三個專場致辭。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副事業部長 李軍波
李軍波在致辭中說,島津進入中國42年,歷史悠久,且儀器種類豐富,用戶領域涵蓋了幾乎所有跟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有關的范疇。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呈現出跨學科、跨領域、多學科交叉的特點,而青年人則是思想活躍、不受傳統觀念桎梏,也是有創造力的一群人。所以,島津為廣大的青年科學家們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展示各自的科研成就的同時也了解其他領域的科研思路,為自己的科學研究打開另一扇窗。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營業部副部長 馬景輝
馬景輝在致辭中提到,島津產品線眾多,其中包括化學成分分析、表面分析、元素分析、材料試驗機、X射線無損探傷等多類檢測設備。島津在向客戶提供多種性能優良檢測設備的同時,也在不斷深化在不同細分領域的應用解決方案,為廣大研究及檢測領域的客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檢測手段、更加完備的解決方案及數據庫。
他在醫藥專場中提到,本次青年論壇已經是第四屆了,一直得到各位青年科學家的傾情支持。本次希望通過島津搭建的這個系列交流平臺,能夠讓廣大參會的客戶了解到行業的前沿動向,也能讓大家了解到島津的最新解決方案,真正助力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開展。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 營業部 京津冀大區副大區經理 劉瑞巖
劉瑞巖在材料能源專場上介紹,近幾年來在國際經濟形勢影響和資本的推動下,中國高端制造和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其中涉及到高端材料和新能源的相關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突破和創新。而新材料和新能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對分析儀器技術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挑戰,推動分析儀器行業的進步和創新。
他說,島津今年推出了新型的原子力顯微鏡SPM-NANOA、新型的離子色譜IC-16,以及光電子能譜的Li電池充放電實時分析技術等,也希望這些新技術能為大家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助力。
本次論壇三個專場共18位來自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島津的青年科學家進行了精彩報告,報告內容涵蓋了食品檢測、食品中特征物質分析、中藥質量評價、農殘檢測、新能源材料檢測等多個研究方向的新成果及新技術。
本次論壇報告集錦:食品.農業專場
報告人: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 陳曉園博士
報告題目:全二維氣質結合組學技術在馥郁香型白酒科學表達中的應用
報告人:中國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 董姝君
報告題目:飼料及畜產品中典型POPS精準識別及污染溯源
報告人:島津分析計測事業部市場部離子色譜產品專員 姜菲菲
報告題目:島津離子色譜儀在食品檢測中的多重解決方案
報告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陳曦博士
報告題目:空氣污染暴露與人群健康影響研究
報告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朱奎
報告題目:抗耐藥菌的天然產物發現研究(線上報告)
報告人:島津創新中心應用工程師 冀峰
報告題目:島津最新液相色譜質譜技術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醫藥專場
報告人:中國食品驗評檢定研究院研究員 聶黎行
報告題目:X射線能譜和質譜成像技術在中藥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初探
報告人:科貝源(北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武向峰
報告題目:注射劑相容性研究概述
報告人:島津分析中心應用工程師 陳麗枝
報告題目:LCMS-Q-TOF在中藥配方顆粒化學成分鑒定中的應用
報告人:九州通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胡秀敏
報告題目:島津氣質、液質在中藥農殘檢測中的應用體會
報告人:醫科院藥物所 潘利斌博士
報告題目:天然藥物在腸道菌中的代謝轉化研究(線上報告)
報告人:島津質譜中心 陳振賀博士
報告題目:島津《抗生素雜質數字化標準品數據庫》在藥品整體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環境.能源專場
報告人:清華大學 王璐陽博士
報告題目:博物館中氣態污染物的識別與控制
報告人: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 周超博士
報告題目:能源材料微型試樣取樣與測試技術研發與應用
報告人:島津分析計測事業部市場部化工行業專員 李言
報告題目:島津能源催化分析解決方案和新技術
報告人:北京工業大學 周琴琴博士
報告題目:導電聚合物基柔性纖維超級電容器的構筑與性能研究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大學 韓賓博士
報告題目:熱裂解-全二維在手工紙中的應用
報告人:島津分析中心應用工程師 王文昌
報告題目:島津XPS在新能源新材料上的應用
本次論壇雖然已落下帷幕,但各位青年專家現場帶來的精彩報告,則充分彰顯了國內科研屆的實力與先鋒力量。此外,通過本次論壇,現場及線上的廣大青年學者更是進行了充分的技術交流,也為青年學者后續進一步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