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航空航天、機械加工等高科技工業領域,高性能復合材料如WC-Co的需求日益增長。然而,傳統表征技術難以揭示其微觀結構與性能的復雜關系。近日,Graz電子顯微鏡中心功能納米制造部門負責人Harald Plank教授發表文章,詳細介紹了關聯顯微技術(Correlative Microscopy)在WC-Co復合材料研發中的突破性應用,FusionScope®作為其中的核心設備,為材料科學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圖1. AFM/SEM二合一顯微鏡
高性能復合材料的挑戰與機遇
WC-Co復合材料以其優異的硬度和韌性著稱,但其性能高度依賴于WC晶粒與Co粘結相的微觀結構平衡。傳統工藝中,高溫燒結易導致晶粒粗化和元素擴散,進而影響材料性能。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
粘結相優化:Co相的分布與成分直接影響材料的韌性與硬度平衡。
磁性性能調控:W和C擴散導致的Co相成分變化可能引發局部磁性差異,進而影響材料性能。
化學蝕刻控制:表面Co相的精確蝕刻是后續涂層工藝的關鍵步驟,需確保一致性。
關聯顯微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為應對這些挑戰,Plank教授團隊采用將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原子力顯微鏡(AFM)和磁力顯微鏡(MFM)技術集于一體的FusionScope®平臺,實現了從宏觀到納米尺度的多模態表征。其工作流程包括:
SEM精準導航:利用 FusionScope® 中 SEM 的高分辨率成像能力,能夠精確定位復合材料中的感興趣區域,為后續的深入分析提供準確的目標。
AFM/MFM分析:借助 AFM 的高分辨率表面形貌成像和 MFM 對磁性的靈敏探測,深入揭示了Co相的納米級分布及磁性變化。
EBSD與TEM驗證:結合電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透射電鏡(TEM),對元素擴散情況和缺陷結構進行進一步驗證分析。
下圖2展示了MFM信號差異可指示Co相中W和C的擴散程度,而EBSD和TEM數據則為工藝優化提供直接依據。
圖2. 研發復合材料加工利用FusionScope作為核心元素的相關顯微鏡。(a)SEM確定感興趣的區域,隨后進行AFM和MFM成像;(b)定位與Co相關的磁區;(c)同一區域的EBSD提供了全面的晶體取向數據,隔離了所需的Co相;(d)與MFM數據(e)的直接相關性突出了部分磁性Co相(黃色箭頭)和非磁性Co相(白色箭頭);感興趣的區域,如紅色圓圈多標記的區域,精確地指導了基于TEM的元素映射和相關的高分辨率成像(f),揭示了封裝的最低磁性Co相的偏差,在這種情況下,FusionScope作為優化,質量控制和故障分析的核心工具是至關重要的。
FusionScope®:材料研發的“全能助手”
FusionScope®集成了復雜工作流程所需的功能,簡化了導航、分析和將納米級特性與互補技術相關聯的過程,通過高分辨率的SEM成像進行精確導航,先進的MFM進行詳細的磁性測繪,確保了關鍵信息的一致和對齊,它的設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技術轉換期間不對齊活數據丟失風險,這對準確分析至關重要,主要優勢包括:
多模態一體化精準分析:FusionScope®將SEM、AFM、MFM等多種技術集成于同一平臺,避免了傳統多設備聯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數據錯位問題。
納米級精度保障數據可靠:憑借SEM引導的靶向分析與MFM的高精度磁性映射功能,有效確保了數據準確性。
廣泛應用場景:從工藝優化、質量控制到失效分析,覆蓋材料研發全周期。
圖3. 將FusionScope作為相關顯微鏡的核心工具,通過其特有的、完全集成的多模式功能,促進了感興趣區域的識別和先進的表面表征。其納米級的分辨率可在最初的步驟中精確對準樣品,隨后實施材料分析。
正如 Harald Plank 教授所言:“FusionScope”不僅是工具,更是連接基礎研究與工業應用的橋梁。它幫助我們揭示了WC-Co復合材料中以往無法觀測的微觀現象,為新材料設計提供了關鍵支持。”
未來展望
隨著材料科學不斷向納米尺度發展,關聯顯微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FusionScope®憑借其超卓的靈活性與多功能性,在鋼鐵處理、新能源材料等領域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Quantum Design將進一步探索其在3D納米探針制造等前沿領域的應用潛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材料科學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關于作者
Harald Plank教授任職于格拉茨工業大學,是“Christian Doppler實驗室”主任,長期專注于功能納米制造技術研發及工業轉化。其團隊憑借先進顯微技術,為全球客戶提供復雜材料問題的解決方案。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