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與海水淡化哪一個更適合中國
所謂海水淡化,是指脫去海水中的鹽分,將苦澀的海水變成潔凈的淡水。《海水淡化》提出,國家應建立并實行階段性的“海水淡化補貼制度”。其中,對于進入市政管網的,每噸淡化水補貼約3.5元,以此消化目前海水淡化成本過高的難題。
本報獲悉,國家發改委正在編制《海水淡化“十二五”規劃》和《水淡化產業專項規劃》相關的財政補貼政策將有望給出政策安排。
《海水淡化》指出,中國是缺水國家,海水淡化是我國的戰略需求,是“不淹地、不移民、不爭水、不受氣候影響”的水資源增量措施。
資料顯示,為了應對水荒,全國年均超采地下水100 億噸,開采率達98%,遠超40%的警戒線,已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
根據2010年頒布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到2030年,考慮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線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國11個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本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已消耗殆盡,水將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解決供水危機的方法,除了節水,主要是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系統。”一位地方發改委官員對記者表示,但關于兩種路線的優劣比較,一直被社會各界爭論不休。
對此,在2010年6月舉行的亞太脫鹽大會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處長楊尚寶曾表公開表示,南水北調和海水淡化這兩種路線是相互促進的。作為產業發展方向,國家要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而南水北調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如生態影響等,也可以通過海水淡化來減壓。
同時,就這兩種路線的成本比較,各個利益相關者也一直在進行比較。“但由于其成本到底該怎么算,哪些應該算進去,哪些不該算,非常復雜,所以到底孰高孰低也一直沒有定論。”前述發改委官員對本報介紹。
不過,根據曹妃甸工業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薛渤珣之前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由于采用鋼廠廢氣發出來的低價電,淡化海水每噸水的成本將從5.8元降到3.6元,從曹妃甸到北京東四環直線距離約220公里,高度落差45米,沿途設兩級泵站進行加壓提升即可輸水,輸水成本約每噸1元,這樣在北京的售價可以控制在每噸5元左右,與南水北調引水入京每噸7元-10元的成本相比,有一定優勢。
“盡管如此,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依然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技術開發中心膜與膜過程實驗室主任高從堦對本報記者分析,財政對之進行適當的補貼,以培育這個新興產業是必要的。
因此,《海水淡化》指出, 我國城市綜合水價總體較低(3-6.5元/噸),水的價值與價格背離難以短期調整的情況下,對社會經濟發展所急需的“海水淡化高成本(成本4-6元/噸,合理售價約7.5元/噸)”實行財政補貼,是上的通行做法。
每年新增淡水資源總量可達7.6億噸
同時,《海水淡化》也提出了海水淡化財政政策的基本框架建議。
九三學社建議在“十二五”時期,根據“政策引導與市場運作同時,積極培育與準入標準同步,技術創新與研發生產同補,分類補貼與重點扶持同重,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同比,成本效益與風險分析同計”的“六同”原則,制定并實行階段性的“海水淡化補貼制度”。
具體而言, 根據對沿海典型省市的調查初步估算,建議對于進入市政管網的,每噸淡化水補貼約3.5元;對于不進入市政管網的,每噸淡化水補貼約2元;對于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研發國產*套裝備,補貼裝備研發制造費用的50%。
“這種思路是對的,不過我估計,國家不會制定這么細致的補貼政策。” 高從堦認為,各地的供水成本不同,水價也不同,因此對淡化水的補貼,不宜全國一刀切,應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的技術成本,進行適當補貼,具體額度應由地方政府自行掌握。
高從堦還認為,實際上,在設備研發方面,無論發改委還是科技部,已經有了一定的資金補貼,至于說這個補貼夠不夠,要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行業調研,才能判斷。
從資金來源來看,九三學社建議,補貼政策采取“分擔制”,即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別落實補貼資金。其中,對國家重大海水淡化項目,主要由中央財政承擔補貼,對地方立項的海水淡化項目,中央財政承擔50%的補貼金額。
同時,《海水淡化》還估算了財政投入的規模。根據預測,到2015年,海水淡化市政工程項目規模可達150萬噸/日,工業項目的工程規模可達80萬噸/日,國產*套海水淡化設備研發與制造可形成12.5萬噸/日規模,總設備制造費用在10億元水平。那么,根據前述補貼方案,“十二五”期間,共需財政補貼80.9億元。若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均擔,需中央財政補貼40.5億元。
永潔牌海水淡化設備
通過補貼政策的實施,九三學社預計,我國海水淡化的容量可擴增到230萬噸/日,即每年新增淡水資源總量為7.6億噸左右,到“十二五”末期,實現對海島新增供水量貢獻率50%以上、對沿海缺水地區新增工業供水量貢獻率15%以上的基本目標,使海水淡化水成為市政及工業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不過,中信證券研究院一位分析師指出,從長遠來看, 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不能靠補貼,一方面要靠技術進步,將成本降低,另一方面隨著水資源稀缺的程度越來越高,水價也會隨之上漲,到時人們對海水淡化的價格接受度也會提高。
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浩的計算,水價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因為只有將資源水價、環境水價、生態水價、機會成本、工程水價,以及利潤和稅金加在一起,才構成完整的水價,依此計算,北京生活用水每噸應超過10元。
“這也意味著,海水淡化產業未來空間很大,前景看好。”前述發改委官員對本報表示。www.hzyj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