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行貨款的污水處理設備站閑置“曬太陽”多年
閱讀:1432 發布時間:2012-4-6
中廣網北京4月6日消(柳芳、向秀)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三年前,武漢市青山區的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運營,當地水務部門對媒體發布消息稱:武漢市青山區將結束生活污水直排長江的歷史。
然而直到今天,青山區長江沿岸數個排污口的生活污水仍然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向長江。記者調查發現,由亞行貸款項目建成的污水收集泵站更是閑置了六年。
一方面,是長江污染日趨嚴重,居民不堪忍受;另一方面,高價建成的污水處理設備卻一直閑置,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在附近居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武漢市青山區建設五路附近的長江岸邊。翻過長江大堤來到臨江公園內,一股刺鼻的氣味就撲面而來。
市民:你聞到臭味沒有啊?
記者:有臭味。
市民:到了夏天這里臭氣熏天。
往前再走幾步,兩個相距不到二十米、都用白色鐵柵欄圍住的巨大排污口出現在眼前,走近一看,黑水翻滾泡沫亂飛,這些近乎墨色的污水夾雜著污物沖入長江,和江水形成了一道明顯的分界線。2009年底,位于武漢火車站附近的落步嘴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知情人士透露,落布嘴污水處理設備建成后,倒口湖附近的生活污水應該先通過污水管網匯集到105街總提升泵站,再送往污水處理廠。當時,青山區水務部門就曾通過媒體發布消息,稱青山區近40萬人口將告別生活污水直排長江的歷史。但為何過去了近三年,這種情況卻依舊沒有絲毫改觀呢?記者隨即來到位于武漢市青山區工業四路的105街泵站,令人吃驚的是,這里鐵門緊鎖,全無工作跡象。
記者:有人嗎? 好像沒有人啊,你看傳達室都堆滿了雜物。
記者:好幾分鐘后,一位自稱姓易的老大爺才從里面出來,他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兩人負責看管這里:
記者:今天這有人上班嗎?
大爺:沒有,還沒,裝修什么的都已經好了,還沒驗收
記者:什么時候驗收不知道?
大爺:不知道,他里面電線都沒遷好,還沒運行。
在記者的請求下,易師傅打開了泵房大門,走進一看,這里到處了積滿了厚厚的灰塵,幾條鋼索隨意的系在泵房內的鐵柵欄上,五個污水提升機組有些已經銹跡斑斑。隔壁的操控機房內,五臺電控機組一字排開,易師傅告訴記者,這里平時很少有人來,這些水處理設備更是從未啟用過:
記者:這建起來四年了?
大爺:那怕不止啊?怕有五年了,今年第六個年頭了。
105泵站是落布嘴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的核心設施,也是青山區污水處理重點工程,由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一個如此重要的污水處理工程,為何建成六年卻不投入使用?武漢市水務局污水處理處處長王赤兵解釋,這個泵站zui早是作為一個雨水泵站設計建造的,在落步嘴污水處理廠建成之后,也伴隨著青山區雨水排放設施的逐漸完善,相關部門就決定將105泵站改為污水泵站,于是,問題隨之而來:
王赤兵:因為當時的這個泵站是屬于青山區政府下面的水務局的一個雨水泵站,改成污水泵站之后,就由城投公司下屬的排水公司負責污水處理廠,105泵站他是作為青山區水務局下面的一個事業單位,排水公司又是一個企業單位,這涉及到人員資產等等一些很復雜的問題的,所以拖的比較長。
王赤兵還表示,武漢市水務局已經牽頭與青山區和武漢市排水公司進行過多次協調,目前已經達成解決方案,105泵站年內可投入運營,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地區的生活污水可以結束直排長江的歷史:
王赤兵:實實在在的說不能這么樂觀,污水處理的收集管網,是在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修建的,也就是污水處理原來依托的是我們雨水管網,這個系統沒有完善之前,肯定難以避免有一些污水到江河或者湖泊里面去。
生活污水混合雨水直排長江,在武漢并非個例,公開資料顯示,武漢市內,長江、漢江沿岸的18個飲用水水源地有12個都與排污口為鄰。盡管這些排污口與水源地的距離符合《武漢市地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規定》,但對自來水廠的取水安全仍存在一定的隱患。近年來,污水排放影響自來水水質的問題屢屢出現。省政協委員、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教授孫家壽:
孫家壽:它稀釋了,像煮稀飯一樣的,他稀了,濃度達到了國家的標準,但是他量在那里,長期積累還是有影響的。所以必須要處理達標。
2月29日出現的武漢白沙洲“自來水異味”事件后,武漢市水務局對外宣稱,2013年內,武漢主要水廠附近18個排污口將全部掐斷。但不少專家對此進度提出了質疑。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武漢全市中心城區日平均供水量236萬噸,而武漢市排水公司下屬9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量不到供水量的一半。
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導致大量生活污水無法集中處理,只能排往長江。兩年內能否補齊這些“網”?武漢市水務局污水處理處處長王赤兵坦言,難度很大:
王赤兵:這些排污口和污水處理廠的收集管網密切相關,但是污水收集管網的完善有個過程,整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太快了,我們污水處理規劃是09開始年編制,11年政府批準的,并且投資相當巨大,所以說我們要是能夠把這些任務在兩年內實現的話應該說有很大的困難。
然而直到今天,青山區長江沿岸數個排污口的生活污水仍然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向長江。記者調查發現,由亞行貸款項目建成的污水收集泵站更是閑置了六年。
一方面,是長江污染日趨嚴重,居民不堪忍受;另一方面,高價建成的污水處理設備卻一直閑置,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在附近居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武漢市青山區建設五路附近的長江岸邊。翻過長江大堤來到臨江公園內,一股刺鼻的氣味就撲面而來。
市民:你聞到臭味沒有啊?
記者:有臭味。
市民:到了夏天這里臭氣熏天。
往前再走幾步,兩個相距不到二十米、都用白色鐵柵欄圍住的巨大排污口出現在眼前,走近一看,黑水翻滾泡沫亂飛,這些近乎墨色的污水夾雜著污物沖入長江,和江水形成了一道明顯的分界線。2009年底,位于武漢火車站附近的落步嘴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知情人士透露,落布嘴污水處理設備建成后,倒口湖附近的生活污水應該先通過污水管網匯集到105街總提升泵站,再送往污水處理廠。當時,青山區水務部門就曾通過媒體發布消息,稱青山區近40萬人口將告別生活污水直排長江的歷史。但為何過去了近三年,這種情況卻依舊沒有絲毫改觀呢?記者隨即來到位于武漢市青山區工業四路的105街泵站,令人吃驚的是,這里鐵門緊鎖,全無工作跡象。
記者:有人嗎? 好像沒有人啊,你看傳達室都堆滿了雜物。
記者:好幾分鐘后,一位自稱姓易的老大爺才從里面出來,他告訴記者,自己和老伴兩人負責看管這里:
記者:今天這有人上班嗎?
大爺:沒有,還沒,裝修什么的都已經好了,還沒驗收
記者:什么時候驗收不知道?
大爺:不知道,他里面電線都沒遷好,還沒運行。
在記者的請求下,易師傅打開了泵房大門,走進一看,這里到處了積滿了厚厚的灰塵,幾條鋼索隨意的系在泵房內的鐵柵欄上,五個污水提升機組有些已經銹跡斑斑。隔壁的操控機房內,五臺電控機組一字排開,易師傅告訴記者,這里平時很少有人來,這些水處理設備更是從未啟用過:
記者:這建起來四年了?
大爺:那怕不止啊?怕有五年了,今年第六個年頭了。
105泵站是落布嘴污水處理廠污水收集的核心設施,也是青山區污水處理重點工程,由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建設。一個如此重要的污水處理工程,為何建成六年卻不投入使用?武漢市水務局污水處理處處長王赤兵解釋,這個泵站zui早是作為一個雨水泵站設計建造的,在落步嘴污水處理廠建成之后,也伴隨著青山區雨水排放設施的逐漸完善,相關部門就決定將105泵站改為污水泵站,于是,問題隨之而來:
王赤兵:因為當時的這個泵站是屬于青山區政府下面的水務局的一個雨水泵站,改成污水泵站之后,就由城投公司下屬的排水公司負責污水處理廠,105泵站他是作為青山區水務局下面的一個事業單位,排水公司又是一個企業單位,這涉及到人員資產等等一些很復雜的問題的,所以拖的比較長。
王赤兵還表示,武漢市水務局已經牽頭與青山區和武漢市排水公司進行過多次協調,目前已經達成解決方案,105泵站年內可投入運營,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一地區的生活污水可以結束直排長江的歷史:
王赤兵:實實在在的說不能這么樂觀,污水處理的收集管網,是在近幾年才開始大規模修建的,也就是污水處理原來依托的是我們雨水管網,這個系統沒有完善之前,肯定難以避免有一些污水到江河或者湖泊里面去。
生活污水混合雨水直排長江,在武漢并非個例,公開資料顯示,武漢市內,長江、漢江沿岸的18個飲用水水源地有12個都與排污口為鄰。盡管這些排污口與水源地的距離符合《武漢市地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規定》,但對自來水廠的取水安全仍存在一定的隱患。近年來,污水排放影響自來水水質的問題屢屢出現。省政協委員、武漢工程大學環境與城市建設學院教授孫家壽:
孫家壽:它稀釋了,像煮稀飯一樣的,他稀了,濃度達到了國家的標準,但是他量在那里,長期積累還是有影響的。所以必須要處理達標。
2月29日出現的武漢白沙洲“自來水異味”事件后,武漢市水務局對外宣稱,2013年內,武漢主要水廠附近18個排污口將全部掐斷。但不少專家對此進度提出了質疑。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武漢全市中心城區日平均供水量236萬噸,而武漢市排水公司下屬9個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量不到供水量的一半。
污水管網建設滯后導致大量生活污水無法集中處理,只能排往長江。兩年內能否補齊這些“網”?武漢市水務局污水處理處處長王赤兵坦言,難度很大:
王赤兵:這些排污口和污水處理廠的收集管網密切相關,但是污水收集管網的完善有個過程,整個城市發展的速度太快了,我們污水處理規劃是09開始年編制,11年政府批準的,并且投資相當巨大,所以說我們要是能夠把這些任務在兩年內實現的話應該說有很大的困難。

永潔達牌水處理設備
一個亞行貸款水處理設備工程閑置多年“曬太陽”,這當中的成本誰來承擔?原本三年前就該停止排放的生活污水繼續直排長江,給母親河帶來的這些污染如何計算?青山區水務局這位工作人員的答復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常說,出了問題由誰來買單,然而真當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變成臭氣熏天的排污溝,買單的又豈止是一個部門、一家治污企業。
面對污染“防毒”,只有建立嚴格的考核與問責制度,長江的污水才有可能變清。否則,即使岸邊排滿了污水處理廠,長江里流的還會是污水。既然貸了款建了廠,說明已經認識到了治理污水迫在眉睫,那么就理應讓投資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一個亞行貸款水處理設備工程閑置多年“曬太陽”,這當中的成本誰來承擔?原本三年前就該停止排放的生活污水繼續直排長江,給母親河帶來的這些污染如何計算?青山區水務局這位工作人員的答復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我們常說,出了問題由誰來買單,然而真當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變成臭氣熏天的排污溝,買單的又豈止是一個部門、一家治污企業。
面對污染“防毒”,只有建立嚴格的考核與問責制度,長江的污水才有可能變清。否則,即使岸邊排滿了污水處理廠,長江里流的還會是污水。既然貸了款建了廠,說明已經認識到了治理污水迫在眉睫,那么就理應讓投資發揮出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