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泵具有自吸性,且流量與排出壓力無關。其結構簡單緊湊,工作可靠,維護保養方便。雖然流量較小、壓力較高,但它非常適合輸送黏性較大的液體,如潤滑油和燃料油。因此,它常被用作潤滑油泵、燃油泵、輸油泵以及液壓傳動裝置中的液壓泵。然而,齒輪泵對制造精度要求較高,不適合輸送黏性低或含有固體顆粒的液體。此外,由于運轉時流量和壓力存在脈動,因此會產生較大的噪聲。
齒輪泵采用人字齒輪設計,有助于確保平穩運轉,同時有效消除了軸向推力。在大型齒輪泵中,人字齒輪或螺旋齒輪的應用較為普遍,因其能進一步增強運轉的平穩性。相比之下,小型齒輪泵則常采用正齒輪設計。
RICKMEIER瑞克梅爾泵R65/250 FL-Z-R-SO齒輪泵的檢修
在解體齒輪泵或清洗零部件后,應遵循泵的使用維護說明書,按照《設備檢修作業規程》進行細致的檢查、測量和組裝。拆卸和回裝過程中,需嚴密監控各間隙尺寸,確保記錄準確無誤。檢修完成后,應確保設備狀態良好,各零部件及配合精度均達標。
齒輪泵的拆卸步驟如下:
首先拆下聯軸器,隨后依次拆卸后端蓋、前端蓋及其內部的填料密封或機械密封,最后再拆下齒輪、齒輪軸和軸承。
拆卸完成后,需對各零部件及配合間隙進行仔細檢查和調整。殼體兩端面的粗糙度應控制在3.2μm以內,兩孔軸心線的平行度和對兩端面的垂直度公差值不得低于IT6級,殼體內孔的圓柱度公差值則應在0.02~0.03mm/100mm范圍內。
此外,還需對齒輪進行檢查,確保齒輪與軸的配合恰當,齒輪兩端面與軸孔中心線或軸中心線的垂直度符合要求。同時,要檢查兩齒輪的寬度是否一致,單個齒輪的寬度誤差不得超過0.05mm/100mm,兩齒輪軸線間的平行度值也需嚴格控制。
RICKMEIER瑞克梅爾泵R65/250 FL-Z-R-SO齒輪嚙合的頂間隙和側間隙是檢查的重點,可采用壓鉛法進行測量。頂間隙應控制在(0.2~0.3)m(m為模數)范圍內,側間隙則應參照表1的規定執行。通過這些細致的檢查和調整,可以確保齒輪泵經過檢修后能夠恢復正常運轉,延長使用壽命。
操作方法:在測量齒輪嚙合的頂間隙和側間隙時,可采用壓鉛法。首先,將直徑為頂間隙C的1.25至1.5倍的軟鉛絲或熔斷絲用油脂粘在齒輪上,確保鉛絲長度不短于5個齒距。然后,使齒輪轉動,擠壓后的軟鉛絲會變偏,其厚度即為實際的頂間隙和側間隙值。這個值可以用千分尺或游標卡尺進行精確測量。但需注意,在采用壓鉛法測量時,應確保相關緊固件已固定好,以防止齒輪產生位移。
同時,齒輪嚙合接觸的檢查也非常重要。清洗干凈兩傳動齒輪、軸承、泵殼體等部件后,用干布抹干兩齒輪嚙合面。在小齒輪的嚙合面上涂上一層薄薄的紅丹油,然后回裝兩齒輪及端蓋。按工作轉動方向慢慢轉動齒輪泵數圈后,再拆卸泵端蓋取出兩齒輪軸。檢查時,齒輪嚙合接觸斑點應均勻,其接觸面積沿齒長不小于70%,沿齒高不少于50%。
此外,齒輪與殼體及齒輪與泵蓋間隙的調整也是關鍵步驟。齒頂與殼體壁及齒輪端面與端蓋之間的間隙必須符合規范。間隙過大可能導致液體內泄漏量增加,而間隙過小則可能使齒輪在轉動時與泵體殼壁或泵蓋端面發生磨損。因此,在檢修過程中必須仔細檢查這兩方面的間隙。
對于齒輪與殼體的徑向間隙,可以用塞尺進行檢查,其間隙值應控制在0.15至0.25毫米范圍內,但必須大于軸頸在軸瓦的徑向間隙。而齒輪端面與端蓋的軸向間隙則可以用壓鉛法進行測量。
在裝配過程中,還需要對軸與軸承進行檢查。通常情況下,齒輪泵軸頸不得有傷痕,其表面粗糙度應達到1.6微米,軸頸圓柱度公差值控制在0.01毫米以內。此外,齒輪泵在使用一段時間后,軸頸的最大磨損量也不得超過0.01D(D為軸頸直徑)。通過這些細致的檢查和調整,可以確保齒輪泵經過檢修后能夠恢復其設計性能和壽命。
齒輪泵中常用的軸承類型包括滾動軸承和滑動軸承,其中滑動軸承多以銅套形式呈現。對于采用滾動軸承的齒輪泵,其軸承內圈與軸的配合通常采用H7/js6的配合方式,若滾針軸承無內圈,則軸與滾針的配合為H7/h6,同時滾針軸承外圈與端蓋的配合為K7/h6。另一方面,采用滑動軸承的齒輪泵,其軸承內孔與外圓的同軸度公差值需控制在0.01mm以內,滑動軸承外圓與端蓋的配合則采用R7/h6,而滑動軸承與軸頸的配合間隙則應參照表2中的經驗值進行設定。
齒輪泵軸承磨損超過規范時,必須進行更換。若采用銅套作為軸承,更換時需仔細檢查銅套與端蓋的配合狀況。
5)軸向密封的檢查與組裝
齒輪泵的軸向密封,無論是采用機械密封還是填料密封,均可參照離心泵的相關密封方式進行。
6)齒輪泵溢流閥的檢修
齒輪泵的溢流閥,通常設置在泵的出口側,其作用是調節并確保泵的出口壓力維持在設計范圍內。當泵內壓力超過預定值時,溢流閥會自動開啟,使高壓側的介質回流至入口,從而維持出口壓力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