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綠色轉型加速!兩部門明確2027年煤電低碳發展新路徑
2024年07月17日 10:05:38
來源:化工儀器網 點擊量:5788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
【化工儀器網 政策法規】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低碳發電技術的發展成為了各國能源戰略的核心。特別是在煤電領域,由于煤炭資源的廣泛分布及其在能源結構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和拓寬煤電低碳發電技術路線顯得尤為迫切。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了《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明確了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的目標和路徑,旨在進一步推動煤電行業向清潔低碳轉型。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首批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項目全部開工,轉化應用一批煤電低碳發電技術;相關項目度電碳排放較2023年同類煤電機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顯著低于現役先進煤電機組碳排放水平,為煤電清潔低碳轉型探索有益經驗。
到2027年,煤電低碳發電技術路線將顯著拓寬,建造和運行成本將大幅下降。具體而言,相關項目的度電碳排放較2023年同類煤電機組平均碳排放水平將降低約50%,接近天然氣發電機組的碳排放水平,從而對煤電清潔低碳轉型形成較強的引領帶動作用。
為實現這一目標,《行動方案》提出了三大技術路線: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
在生物質摻燒方面,將充分利用農林廢棄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等生物質資源,實施煤電機組耦合生物質發電。改造建設后的煤電機組將具備摻燒10%以上生物質燃料的能力,從而顯著降低燃煤消耗和碳排放水平。
綠氨摻燒則是利用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富余電力,通過電解水制綠氫并合成綠氨,進而實施燃煤機組摻燒綠氨發電。這一技術路線不僅能替代部分燃煤,還能顯著降低燃煤機組的碳排放。改造后的煤電機組將具備摻燒10%以上綠氨的能力。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則采用化學法、吸附法、膜法等技術,分離捕集燃煤鍋爐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并通過壓力、溫度調節等方式實現二氧化碳的再生、提純和壓縮。該技術將推動二氧化碳的高效驅油、制備甲醇等資源化利用,或因地制宜實施地質封存。
為確保《行動方案》的順利實施,相關部門還明確了項目布局、機組條件、降碳效果等改造建設要求。優先支持在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經濟基礎較好、地質條件適宜的地區實施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同時,鼓勵采用多種煤電低碳發電技術路線耦合的改造建設項目,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優化電網運行調度,加強技術創新應用。
目前,多家能源企業正積極布局煤電低碳化改造。中國能建、中國天楹、申能股份、龍源技術等上市公司已紛紛啟動相關項目,推動煤電低碳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例如,中國天楹正加速推進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制取綠氫和綠色甲醇,以推進能源結構變革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行動方案》的出臺將有力推動煤電行業的清潔低碳轉型,既可以更好發揮存量煤電效能,又可以有力支持新能源開發消納,還可以助推新興低碳技術和產業的發展。隨著技術路線的不斷拓寬和成本的持續下降,煤電行業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近日,由中國煤炭科工集團上海研究院研制的極薄煤層高效智能采煤機正式投入應用,它的出現也成為了破解極薄煤層開采難題的關鍵。2025-04-08 11:27:04
-
一項創新性的技術——“工業設備綜合診斷運維AI大模型”管理應用平臺成功研發與應用,開啟了我國工業設備診斷從“人工診斷”“小模型診斷...2025-02-11 12:01:18
-
年生產力達3000臺(套)!國內最先進的礦用物探儀器生產基地建成
近日,中國煤科西安研究院成功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礦用防爆物探儀器生產基地。該基地擁有目前國內產能最大、產品體系最全、智能化程度最高、...2024-12-27 13:40:04 -
寧夏計量質量檢驗檢測研究院新建五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包括煤灰熔融性測定儀、酒精計、電子液體密度儀、旋轉黏度計和電熱恒溫水浴鍋的校準...2024-12-25 09:10:24
-
遼寧大學牽頭研制“煤礦沖擊地壓實驗儀”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
近日,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煤礦沖擊地壓實驗儀”正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立項資助。2024-11-26 09:13:42 -
近日,南京海關工業產品檢測中心就“2024年實驗室儀器設備更新項目-第一批次”發布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為434萬元。2024-10-25 09:06:15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