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
近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官方網站正式公布了《四川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領域(2024版)》,圍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方向,聚焦42個重點領域培育建設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序號 | 領域名稱 | 技術難點 |
1 | 人形機器人 | 重點攻克高爆發驅動關節、高推力作動器、高功率伺服驅動器、智能靈巧手等核心部件,突破運動控制、智能感知、人機交互、精準操作等一系列智能核心算法,形成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并建立核心部件與整機性能測試評估手段,開展人形機器人基礎通用、運動控制、性能測試和仿真測試標準化工作,形成相關國家/行業標準,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
2 | 中低速磁浮交通 | 針對常導中低速磁浮交通系統在城市輕軌、市域(郊)軌道交通、磁浮旅游交通領域的獨特優勢,開展車輛、軌道梁、道岔及控制領域的技術攻關,突破磁浮交通一體化系統集成、車輛低成本輕量化、懸浮高品質走行減振、磁浮梁新材料配方、磁浮軌道高精度制造、高效安全磁浮道岔設計生產、全自動高集成度智能運行控制系統研制等核心技術,打造全數字化、高智能化、低成本化的先進磁浮交通系統,提升磁浮交通全系統的創新技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
3 | 中小推力航空發動機 | 響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未來產業”等相關指示批示精神,重點圍繞中小型航空發動機,開展雙層壁超冷單晶渦輪葉片、高空性能匹配技術、高度彎扭高效率風扇技術、小尺寸高負荷高壓渦輪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600公斤級、1500公斤級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研制、總裝、試車、修理,打造我省飛發協同一體化平臺,帶動航空發動機產業高質量發展。 |
4 | 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核心基礎零部件 | 圍繞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重型燃機、先進核能、高參數火電、特大型先進水電、深海深地、氫能等領域高端重大技術裝備領域,開展核心材料設計、物理性能、超純凈化冶煉技術、先進成形技術、微觀組織均勻性及性能調控等工藝技術研究,突破高端耐熱長壽命材料、高韌抗沖刷耐蝕先進材料等設計、制造、表征以及產業化技術,提升重大技術裝備關鍵核心基礎零部件研制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需要。 |
5 | 智能網聯汽車 | 重點圍繞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示范,突破人—車—環境系統綜合態勢感知、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自動駕駛決策方法、人機交互等技術,促進LTE-V/5G、大數據/云平臺、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技術與智能網聯汽車的融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
6 | 氫能及燃料電池 | 圍繞清潔高效電解水制氫、高效儲氫運氫、燃料電池系統(發動機)、關鍵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等開展共性技術研究,重點突破電堆、膜電極、雙極板、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碳紙、空氣壓縮機、氫氣循環系統等關鍵技術瓶頸并實現產業化,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同步水平。 |
7 | 太赫茲技術 | 重點圍繞高精度雷達、高速通信、高功率電磁能、電子對抗、生物醫學、無損檢測、科學研究等領域對太赫茲技術的迫切需求,從研究、設計、試驗、制造四個方面,突破高功率/超寬帶太赫茲源技術、太赫茲芯片集成化技術、太赫茲波傳輸與調控技術、太赫茲光譜技術、太赫茲核心器件的高精密加工與集成技術以及太赫茲生物、太赫茲雷達與通信等系統中的關鍵技術與工藝,構建完整的從基礎研究、器件、系統研制到應用示范的創新鏈條,形成覆蓋相關太赫茲頻段的優勢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8 | 微型發光二極管顯示技術 | 圍繞微型發光二極管(Micro-LED)顯示技術產業化所需材料、工藝路線、設備等開展研究驗證,突破薄膜晶體管(TFT)基Micro-LED顯示屏量產所需驅動架構設計、背板加工、巨量轉移、修復、封裝、模組等核心關鍵技術,實現規模化量產可行性驗證,提升產線工藝水平達到國際先進。 |
9 | 先進化合物半導體工藝 | 圍繞功率半導體核心材料與器件,開展高品質外延晶片生長技術、超寬禁帶半導體的異質集成單晶襯底技術及高功率器件等技術研究,推動相關材料與器件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實現自主可控,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降低關鍵元件“卡脖子”風險,取得國內領先地位。 |
10 | 通導融合衛星網絡與產業應用 | 面向衛星載荷、地面設備及服務、空間信息應用、北斗導航、遙感等重點領域,構建衛星基礎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重點突破整星制造、系統集成、無線接入、有效載荷、陣列天線等衛星互聯網技術的研發、論證及試驗,打通衛星研制、衛星發射、衛星地面設備、衛星運營及應用等關鍵環節,牽引和帶動寬帶衛星通信、衛星寬帶應用、低軌移動通信等領域高速發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11 | 車規級數模復合芯片 | 面向信息通訊、工業控制、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等領域,聚焦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一致性及長效性模擬及混合集成電路技術發展,圍繞汽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身電子、儀表及娛樂系統、照明系統、電池管理系統(BMS)及車身控制等多場景,突破大尺寸硅晶圓封裝、三維堆疊集成等關鍵技術,開發協議、升降壓、無線充、電源管理等車規級數模復合芯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12 | 微流控器官芯片 | 瞄準生命科學研究、疾病模擬、新藥研發、個性化醫療等板塊,以微流控芯片為核心,在芯片上構建器官生理微系統,開展重要生命器官構建的工程化技術研究,突破高仿真度、高通量、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持久穩定等各類仿生模型及器官芯片關鍵技術,形成高標準、高自動化人體仿生器官芯片,實時監測細胞活性、細胞外環境變化和藥物效應等生物學過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13 | 硅基微波芯片、組件及微系統 | 面向6G通信、雷達探測、太赫茲成像系統、安防應用等領域,構建硅基微波技術創新平臺,涵蓋硅基微波芯片、組件以及微系統工藝;重點突破器件建模、硅基超高頻芯片設計、可重構微波器件、功能可重構射頻系統、微系統工藝、微波電路人工智能(AI)設計等關鍵技術;形成微波芯片設計流程以及微波組件微系統設計、制造平臺;開發譜系化硅基微波芯片、以微波芯片為核心的多功能組件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14 | 數字機器人 | 面向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等重點行業,建設數字機器人論證與開發平臺,重點突破行業數字化水平采集項研究、工具包輕量化部署、多智能體動態調度、異構數字機器人協同等關鍵技術,滿足咨詢評估、輕量化開發、快速部署、人工智能應用開發與調用等數字機器人研發推廣關鍵需求,帶動兼容主流模型的人工智能應用產業快速發展,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
15 | 工業軟件 | 重點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業工業軟件自主研發及工程化應用、產品化和產業化發展領域。突破重點工業領域工業軟件協同攻關、軟硬件支撐體系構建及工業軟件協同研發等關鍵技術;突破研發設計類、生產制造類、經營管理類和運維服務類工業軟件產品全場景、全流程、上下游協同聯動的測試試驗驗證環境構建技術;突破重點工業領域工業軟件設計及研發、測試及驗證、接口集成等標準規范體系研制支撐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16 | 人工智能 | 圍繞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化應用,開展高質量數據集、可信人工智能理論、協同控制和優化決策、認知與推理、智能安全檢測等共性技術研究,打造民用航空、醫藥健康、智慧交通等重點垂直領域大模型及標桿示范應用,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數據、算力、算法理論與創新體系,構建全鏈條、全過程、自主可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應用生態。 |
17 | 元宇宙 | 聚焦數字孿生、感知交互、智能顯示、內容生成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擴展現實(VR/AR/MR/XR)、三維(3D)建模、實時渲染、機器視覺、語音識別、圖形圖像處理、智能傳感、數字人、腦機接口,觸覺反饋、多模態信息融合等技術瓶頸,加快圖形計算芯片、高端傳感器、聲學元器件、光學顯示器件等基礎硬件研發創新,強化新一代通信網絡、先進存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信息安全等技術支撐,推進在元宇宙在工業、文旅、教育、能源、交通、消費、城市等領域融合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18 | 密碼技術及應用 | 聚焦密碼算法技術,實現優化、輕量化密碼實現、同態密碼/抗量子密碼等先進密碼算法研究與實現、后量子時代算法平滑替代等關鍵技術,突破高性能(40G以上)密碼芯片、低功耗/微功耗(物聯網等領域)密碼芯片、安全模塊嵌入國產處理器(密碼內生的國產CPU)設計與實現技術,強化軟件密碼模塊、高性能/高安全等級的密碼板卡、通用密碼虛擬專用網絡(VPN)、服務器密碼機、云服務器密碼機等產品供給,推進在物聯網、云計算、車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互聯網、國家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等新的應用場景安全賦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19 | 稀土功能材料 | 研究新型稀土高效提取分離新方法及關鍵技術、稀土制備過程物料閉路循環利用技術;超高純稀土材料制備方法及關鍵技術;開發超高純稀土金屬及其靶材等深加工產品的制備技術、開發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稀土拋光粉和稀土拋光液,產品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滿足電機、液晶、硅晶片、高檔玻璃基片拋光等應用要求。 |
20 | 高效太陽能電池 | 系統性研究異質結電池技術,基于超薄硅片(低于100um),開發匹配先進鈍化技術的金字塔絨面制作以及背面拋光工藝。開發新一代的鈍化技術,實現表面原子級別的氫鈍化。開發新一代的微晶硅生長技術,實現垂直生長技術和低接觸電阻性能。開發高遷移率、高透過率低銦/無銦透明導電薄膜,降低總擁有成本(TCO)。開發基于異質結太陽電池先進金屬化技術,如銅互聯,先進印刷技術。突破0BB電池和組件端的先進互聯技術,提升光伏組件效率,降低成本。 |
21 | 先進陶瓷材料及元器件 | 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多層(積層,疊層)片式陶瓷電容器(MLCC)、低溫共燒陶瓷(LTCC)、高溫共燒陶瓷(HTCC)等高性能陶瓷材料、電子漿料及元器件整體需求,重點突破銅基反鐵電MLCC材料的研制與應用技術、介電常數6至10系列化LTCC材料的研制與應用技術、HTCC集成電路封裝外殼材料的研制及應用技術、高質量LTCC/HTCC電子漿料以及厚膜混合集成電路用電子漿料配方設計及制備技術等關鍵技術,解決我國高性能電子材料及核心元器件多項“卡脖子”及國產替代問題,整體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22 | 精準靶向高端制劑 | 圍繞臨床亟需的重大疾病救治領域,針對精準靶向藥物開發各階段的關鍵技術進行突破,重點攻克替代進口自主培養基開發技術等生物藥物研究及工程化技術、穩定高產的優質細胞株構建技術、靶向特異性細胞免疫治療技術、抗體偶聯(ADC)工程化偶聯純化評估與控制技術;打造覆蓋源頭創新、成藥性評價、臨床轉化與驗證和工程化等全過程研究關鍵環節的技術平臺;開展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疫苗、生物治療藥物的開發、大規模制備及臨床評價,推動精準靶向藥物創新能力與國際先進接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23 | 核醫療藥物及裝備 | 圍繞“健康中國戰略”,解決放射性醫用同位素及其原料受制于進口的瓶頸,突破鐳-223、釔-90、镥-177、錸-188等核素制備及量產關鍵技術,實現反應堆產醫用同位素國產化及商業化,重點研究放射性核素標記生物分子藥物和體內介入生物相容性載體,重點突破具有精準靶向性、診療效果好的標記放射性藥物及相關核醫療裝備的研制,實現腫瘤的精準治療和診療一體化,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24 | 新型智能醫學裝備 | 圍繞高端醫學裝備“卡脖子”關鍵技術開展重點攻關,以需求為導向,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AR/VR)、物聯網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磁共振成像系統、手術機器人等高端醫療健康裝備的研制開發、集成創新和規模化制造,實現智能醫學裝備新突破,打造成為國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力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25 | 功效化妝品 | 圍繞化妝品創新原料開發和產品功效評價,聚焦川產道地天然資源和綠色發展,重點突破活性生物載體包裹和多功效物質復配工藝、促皮膚吸收/滲透/細胞組織靶向新技術、皮膚精準分型/無創檢測裝備研制與“個性化”產品研發等共性關鍵技術,搭建基于人體大數據的化妝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評級、風險預警和監測系統,開展規模化生產制備和產業化,打造行業頂先的一流技術服務平臺和科技創新中心,實現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集群。 |
26 | 血液和免疫疾病治療創新藥物制造 | 圍繞血液制品和免疫細胞治療產品在血液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治療中的重大需求,以提高傳統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為目標,重點突破創新型高濃度人免疫球蛋白生產工藝技術,并盡快實現產業化;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半衰期延長技術,構建高效表達重組人凝血因子的工程細胞株,加速新一代重組人凝血因子產品及長效化迭代產品的工藝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同步推進細胞培養基、層析填料等關鍵卡脖子原材料的國產化替代研究。基于自然殺傷(NK)細胞的抗腫瘤細胞活性及安全性,重點開展治療腫瘤的免疫細胞藥物開發,攻克NK細胞擴增技術、慢病毒轉導NK技術、降低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27 | 天然藥物 | 重點圍繞四川省中藥資源高質量發展,中藥“說清楚、講明白”等需求,聚焦藥用植物遺傳學、本草基因組學、藥用植物時空多組學、功效物質生源合成途徑解析、功效物質篩選及其藥效機制評價等領域,重點突破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保護、川產道地藥材遺傳成因和生態成因解析、“優質、優形”新品種選育、高質量栽培、中藥大品種培育、功效成分機體內靶點篩選、天然產物成藥性結構修飾、新藥創制等關鍵技術,實現“中國藥”目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28 | 高端電子化學品 | 圍繞電子化學品、同位素化合物、鹵素氣體、硅族氣體、摻雜氣體及高純材料,聚焦散熱材料、顯示材料、印制線路板或印刷電路板、集成電路等方面“卡脖子”化學品,重點突破同位素化合物、高純試劑(用于顯影、清洗、剝離、刻蝕)、光刻膠、高純靶材、特種氣體及凈化材料等材料,重點攻克高能束流微細特種加工、納米加工、吸附提純等共性關鍵技術及特種氣體定向除雜、合成、純化、充裝、檢測等技術瓶頸。 |
29 | 高性能工程塑料 | 重點圍繞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氟硅彈性體、液晶聚合物、聚氨酯以及前瞻性工程材料領域方向,針對四川省內高性能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等關鍵聚合技術及工藝研發;工程塑料改性、注塑與模壓成型等關鍵工藝及裝備研發;工程塑料及聚氨酯等材料的三維打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高強度、耐熱、耐腐蝕、電絕緣、環保阻燃高性能氟硅彈性體關鍵合成技術及裝備研發,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30 | 先進膜材料及分離技術 | 圍繞流程工業的復雜組分氣體及液體凈化分離的清潔生產需求,重點突破金屬膜材料核心產品,開展膜材料技術、膜元件制備技術、膜分離技術、關鍵裝備技術、工藝技術以及系統耦合集成,形成系統工程技術,建設氣體高效過濾技術、液體清潔凈化技術和PM2.5及氣態污染物治理技術研究及轉化平臺,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31 | 氟硅高分子材料 | 重點圍繞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建筑、電子信息、電力電器、軌道交通、汽車制造、防腐工程、新能源與戰略新興產業等工業領域和高新技術領域對高端氟硅高分子材料的迫切需求,從研發、設計、試驗、制造、應用研究五個方面,突破氟硅精細化學品分子設計及其催化合成技術,高純氟硅材料合成與制備技術,氟硅精細化學品及材料制造裝備及過程強化技術,特種氟硅功能材料及關鍵制備技術,高端電子工業用氟硅高分子材料的開發、應用及產業化,氟硅高分子專用特種功能性助劑的結構設計及合成技術,氟硅高分子材料的配方設計及功能性開發技術,氟硅高分子材料制造設備及工藝、產品應用場景測試技術。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并打破國外壟斷。 |
32 | 可降解塑料 | 重點圍繞市場消費、農業生產等領域對可降解塑料產品迫切需求,在新產品、新應用領域進行研發突破,提高可降解塑料市場份額,實現聚乳酸(PLA)、聚乙醇酸(PG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等各種可降解塑料裝置大型化,利用非糧食生物類原料實現PLA等生物基生物降解產品工業化交付,持續提高產品性能、降低制造成本,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可降解時間精確控制要求。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33 | 新型植物保護劑 | 圍繞本質安全和低碳綠色清潔化生產,利用微通道、管式反應器、平推流反應器等連續流反應器實現草甘膦、草銨膦關鍵中間體或植物保護劑的工業化生產技術;實現高純無鈉草甘膦、草銨膦和L-草銨膦關鍵生產技術突破,實現蕓苔素內酯等生物農藥新工藝技術突破;實現硝化、加氫、氯化、氟化等高風險工藝采用微通道、管式或者釜式連續流生產植物保護劑關鍵中間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
34 | 氰胺系新材料 | 圍繞天然氣-氰胺-碳氮新材料產業鏈拓展與技術升級,針對尿素和三聚氰胺為原料生產雙氰胺工藝技術需要,開發和優化高性能、低成本分子篩催化劑;高性能氰胺系列碳氮材料及專用化學品等下游應用技術;低成本三聚氰胺耐火板生產工藝及產品;高性能氮系和氮磷系阻燃劑工藝及產品;腈基樹脂復合材料工藝及產品;氰胺系摻氮電池正負極材料工藝及產品。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35 | 生物纖維材料 | 圍繞生物纖維材料高品位生絲潔凈制造難題,重點突破制絲環節中影響生絲品質的選繭、煮繭、鮮繭繅絲質量難以把控等幾大技術難點,攻克選繭勞動用工量大、誤選率高、影響生絲品質的問題,攻克煮熟蠶繭均勻性、潔凈度難以提升等技術難點,攻克鮮繭繅絲絲膠黏性不夠,嚴重影響抱合成績等技術難題;研發基于機器視覺識別技術的智能化選繭設備,提高選繭的質量和效率,減少選繭勞動用工;通過“真空+”技術創建一體化、自動化煮繭工藝流程及技術方案,研發形成涵蓋大、中、微型煮繭機的三個系列產品;應用減壓煮繭技術攻克鮮繭繅絲質量瓶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適用于鮮繭繅絲的煮繭技術體系及工藝路線;實現提高生絲質量、降低原料繭耗、節能減排,大幅提高噸絲效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36 | 綠色生物基纖維 | 圍繞綠色低碳生物基纖維,重點突破高品質纖維用竹漿粕、廢舊紡織品回收漿粕、生物基功能纖維等制備技術,攻克提升竹漿粕反應活性、降低灰分及金屬離子含量等關鍵難題,攻克廢舊紡織品精準分揀、高效脫色、多組分分離等關鍵難題;圍繞生物基纖維環境友好生產過程,重點突破高效、低耗、大容量萊賽爾生產技術和裝備,攻克漿粕干法投料快速溶脹、高效率溶劑回收、低原纖化產品綠色制備等難題,形成生物基功能纖維生產關鍵技術;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體系和綠色制造標準,實現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可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37 | 優質白酒 | 重點突破優質白酒釀造原料專用品種的選育及應用、釀酒功能微生物定向選育及精準代謝調控技術、釀造機理解析及質量提升技術、老窖池活態傳承和窖池養護關鍵技術、智能化釀酒裝備研發及數字化控制技術、白酒產業綠色發展關鍵核心技術等,加速推進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白酒釀造新質生產力,持續提升白酒優質品率。 |
38 | 精制川茶 | 重點圍繞茶葉精深加工關鍵技術,開展茶葉干熱后處理、后發酵處理、風味重組等技術研究。重點突破茶葉風味品質的量化指標與控制技術研究;采用現代儀器設備,研究各類茶葉的特征成分與含量標準,制定量化指標,推動產業標準化發展;開展茶膳食和茶葉綜合利用創新研究應用,重點提升茶葉精深加工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39 | 預制菜 | 針對預制菜風味保真差、復熱品質還原難、貨架期短等瓶頸問題,圍繞預制菜上中下游進行全產業鏈研究,重點開展原輔料的等級評估、標準化預處理與保鮮、預制菜風味鎖鮮和保真、護色保質、安全和健康營養、綠色包裝、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智能無人工廠設計、冷鏈配送系統、數字可追溯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創新運用原料科學、營養科學、風味科學、食品機械學、基礎化學、蛋白質組學、品質形成機理與調控等食品科學理論,構建預制菜標準體系,明確預制菜的定義及范圍,在原材料、加工工藝、儲存、冷鏈運輸等方面建立行業、地方、團體等各級標準,加速建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預制菜產業鏈研究及轉化平臺,技術水平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
40 | 特色發酵調味品 | 重點支持傳統發酵調味品現代化升級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專用復合調味品、營養功能性調味品、預調理食品的技術創新與新產品開發;采用組學、超顯微成像、分子感官分析等技術,明確品質提高和劣變機理;采用組學和高通量測序等關鍵技術定向篩選關鍵發酵菌株,突破發酵菌株高活性高穩定性微生物發酵劑制備技術瓶頸,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
41 | 工業資源高效利用 | 圍繞能源礦產資源和戰略礦產資源采-選-冶-加工-利用全流程副產物高效利用,重點突破低品位尾礦/尾渣替代工業原/燃料技術以及直接高值材料化轉化技術、副產資源多元稀貴組分高效富集分離回收利用關鍵技術及配套核心裝備/工藝、末端排出物深加工及耦合轉化膠凝材料/填料/玻璃/陶瓷/節能材料/工程材料技術等,實現工業資源全組分分類高效綜合利用和提質增效,打造我省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的一體化產業鏈,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42 | 綠色低碳技術及裝備 | 圍繞節能減排及“雙碳”目標,重點突破高效節能電機裝備、鍋爐節能環保裝備、太陽能熱發電產業技術及裝備、高氨氮工業廢水低碳治理技術、高效燃氣節能技術、吸收式余熱回收利用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高效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等,大幅提升重點行業、重點產品能效,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水平、減少產品各生產要素支出,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綠色低碳技術及裝備研發、示范及推廣應用。 |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近期,各大儀器儀表行業上市公司已披露2025年一季度報告。化工儀器網特整理了70家企業的一季報財務數據,從營業收入與凈利潤帶大家了...2025-05-13 17:22:29
-
數字時代的動力心臟”支撐著“數字居民”的互聯網日常,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建設熱潮。2025-05-13 15:44:46
-
復旦大學高溫紅外輻射測試設備的預算金額為320萬元,項目編號為HW2025042205(3109-254Z20253009)。2025-05-13 15:31:26
-
英國萊斯特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利用聲波技術高效分離材料的新方法或將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2025-05-13 11:12:32
-
吉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與企業密切合作,推動產學研融合,創造出眾多中國第一。截至2024年12月上旬,吉林省已成功轉化省內科技成果...2025-05-13 11:07:40
-
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團隊發現,茶特殊的鮮味與香味來自于其中的茶氨酸,這是一種類似味精的物質,其主要作用...2025-05-12 16:06:47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