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儀器網手機版
移動端訪問更便捷教育部建設高校碳中和創新平臺 多管齊下為“雙碳”再添猛料
2021年08月05日 11:38:22
來源:化工儀器網 作者:江魚 點擊量:6991

近日,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碳中和和科技創新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其中提到教育部將推進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建設,布局一批技術研究的科研、教學、數字化資源平臺,打造創新人才教學科研基地。這項舉措為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再添猛料。
【化工儀器網 行業百態】歷經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社會大步向前,經濟迅猛發展。然而,經濟發展過快帶來的是全球氣溫驟升。相比工業革命前,現在的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1.1℃。臭氧層破裂、冰川消融、生物多樣性減少的等多個問題成為人類共同問題。
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我國首次提出“30·60”雙碳目標,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從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到2021年全國兩會,不到一年,“碳中和”從一個陌生的專業詞語成為高頻熱詞。
近日,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碳中和和科技創新計劃》(以下簡稱計劃),其中提到教育部將推進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和示范性能源學院建設,布局一批技術研究的科研、教學、數字化資源平臺,打造創新人才教學科研基地。這項舉措為達到碳中和的目標再添猛料。
碳中和是一場關于新學科、新技術、新思維、新市場的賽跑。在“雙碳”提出之時,我國嚴控能源用度、大力開發風能、水能、太陽能等綠色產業,并在高校科研、技術企業、居民生活方面排局列陣,落子有章。
高校科研平臺相繼建立 推動專業人才建設
本次出臺的計劃將目標分為“近期”“中期”“遠期”,并明確了七項主要舉措。舉措中包括開展碳中和基礎研究突破行動、碳中和人才培養提質行動、碳中和關鍵技術攻關行動、、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行動、碳中和創新能力提升行動碳中和國際合作交流行動,以及碳中和戰略研究創新行動。
踐行七項舉措,有利于實現計劃的近期目標即突破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快中期目標的步伐即在5~10年間,建成碳中和相關學科和專業;向遠期目標靠近即建成一批世界碳中和基礎研究的頂尖學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創新高地,為我國實現能源碳中和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這并非教育部第一次在高校中設立科研平臺。今年5月9日,西北大學與陜西省榆林市共建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科創中心,并成立了培養碳中和領域專門人才的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同月,上海交通大學成立碳中和發展研究院,旨在促進碳中和技術。7月9日,福建師范大學成立福建省碳中和研究院。7月12日,西南石油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掛牌成立。7月16日,遼寧碳中和創新研究院揭牌。高校設立科研平臺是推進技術進步,專業人才培養,實現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對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和促進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能源革命進行中 儀器儀表企業造先機
自古以來,人們習慣利用煤炭、化石能源獲得電、熱。隨著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成為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高耗能能源使用率垂直降低,可再生清潔能源登上舞臺。
煤炭發電轉向光伏發電、光熱發電,風能、水能強勢崛起。且近十年,我國綠色低碳技術重要突破,光伏、光熱、風電等清潔綠色能源生產成本不斷下降,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正在形成。
除能源行業外,電力也是“能耗大戶”。我國制冷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15%以上,大中城市空調用電占夏季用電高峰的60%。鑒于此,清華大學和格力電器合力研發“零碳源”技術,空調可節能85.7%。2050年前,該技術有可能實現全球碳減排放量達1000億噸,相當于1160億棵樹100年的碳匯量,加快推廣低碳應用勢在必行。
不僅如此,環境監測是碳中和的重要探手。相關儀器儀表企業乘時乘勢,響應“雙碳”目標,積極研發、生產碳監測儀器。如聚光科技積極布局基于CEMS等自動監測為基礎的碳排放核算體系,利用監測儀器計算的方法采集實時監測數據,建立微尺度空氣質量模型,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建立基于監測數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體系。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達成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再如上世紀80年代,青海省瓦里關大氣本底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二十年來,設備不斷更新升級,逐漸形成天地空三維碳排放量監測網絡。該站點可監測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并將數據通過數學模型耦合到計算機的模擬計算中,推算出碳排放時間、地點、排放量等數據,為碳中和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無論是監測二氧化碳排放,還是控制碳排放量,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舉新興能源,另一方面相關環境監測企業還需將研發放在重要位置,環境監測儀器大有可為。
節能減排低碳 從城市生活開始
減少碳排放量不僅從能源行業、制造業入手,城市居民生活需要重點關注。垃圾分類政策多省份推行,減少垃圾填埋,做好垃圾分類,建立“無廢”城市;減少固體廢物排放量,油氣車變為電力汽車,奶茶塑料變可降解紙管,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增加城市植被覆蓋率,修復自然生態。
“雙碳”目標的提出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生態、能源共贏。未來,全社會將繼續加大低碳系統研究和建設,形成自上而下一股力量,打贏藍天保衛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閱讀 Related Reading
查看更多+-
近日,財政部集中下達2025年環境治理相關資金預算,總預算高達262.8億元。2025-07-10 15:11:36
-
近日,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就“實驗室監測能力提升項目-實驗室監測設備”發布公開招標公告,預算金額為476.49萬元。2025-07-08 10:28:44
-
7月4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2025年計量器具(硫化氫氣體檢測儀)型式批準一致性驗證監督抽查細則。本細則適用于北京市檢測作業...2025-07-07 14:41:13
-
預算211.5萬元 廣東省韶關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采購大氣監測儀器
近日,廣東省韶關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委托廣東至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組織公開招標,采購便攜式噪聲監測儀、便攜式O3檢測儀等大氣監測儀器,...2025-06-30 11:22:22 -
近日,天津市市場監督管理委員會組織開展2025年度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抽查工作,計劃檢查100家,涵蓋生態環境監測、食品檢驗、成品油檢...2025-06-27 13:37:40
-
近日,浙江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等7部門發布《浙江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4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高位...2025-06-24 14:19:50
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②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③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